摘要:你想想,人家一部戏,尤其是在我们国内播的,用的语言就该是最起码的尊重吧。你非得把中英文一股脑儿塞进去,说是为了角色?角色是什么?角色是剧情需要,是人物性格,是故事发展,你不能为了你那点所谓的“创新”或者“国际化”就乱来,对吧?这观众是花钱买票看电影,不是花钱来
这全智贤的戏,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这事儿闹得不算小,她自己也终于松口了,说是台词里中文英文夹杂,是为了角色设定。可这话听着,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
你想想,人家一部戏,尤其是在我们国内播的,用的语言就该是最起码的尊重吧。你非得把中英文一股脑儿塞进去,说是为了角色?角色是什么?角色是剧情需要,是人物性格,是故事发展,你不能为了你那点所谓的“创新”或者“国际化”就乱来,对吧?这观众是花钱买票看电影,不是花钱来听你学外语的。
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前几年就有人这么玩,说什么为了真实感,说什么为了体现人物的海归背景。拜托,真实感不是靠硬塞外语就能体现的,海归背景也不是非得把中文说得断断续续才算。真正的好演员,好剧本,能用纯粹的中文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才是本事。
我那天刷到一个片段,就是她那段有问题的台词。听得我真是,怎么说呢,感觉像是在听一本打开一半的字典。时而冒出一句中文,时而又蹦出一个英文单词。如果不是因为她是全智贤,换了别人,早就被喷成筛子了。你看她以前那些经典角色,哪有这么多幺蛾子?《我的野蛮女友》,《来自星星的你》,那时候的台词多流畅,多有味道。那才是演技,那才是作品。
有人说,这是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包容。我承认,现在世界是越来越小了,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文化交流不是让你把自己的语言都忘了,更不是让你在别人的地盘上,用别人的语言来“秀”一把。你想展示国际范儿,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得在台词里掺和。你可以通过角色的行为,通过剧情的设置,通过服装道具,甚至可以通过你的表演本身,去传达那种国际化的感觉。
而且,她这么一说,感觉把问题又抛回给了观众。好像是我们太狭隘,不懂得欣赏这种“高级”的表达。这就有意思了,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是给观众带来快乐,带来思考的。如果观众听着都费劲,都觉得别扭,那你这“高级”在哪里体现呢?这不就是舍本逐末吗?
再说,这种做法,对年轻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他们看到自己的偶像,这么“随意”地处理语言,会不会觉得,哦,原来语言是可以这么“用”的?然后他们就照猫画虎,学的四不像。荧幕上充斥着各种含糊不清、不知所云的台词,那我们真的还能指望有什么好作品吗?
我不是说要全盘否定,也不是说要一成不变。艺术本身就是需要创新的,需要突破的。但是,创新和突破,不应该建立在牺牲最基本的要求之上。尤其是在语言这个层面,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你把这个工具弄得支离破碎,你还怎么讲好故事?
而且,你得知道,中国观众对韩流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们的作品本身好,演员们表演到位。这种喜爱,是有基础的。你不能因为有粉丝基础,就觉得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试探”观众的底线。粉丝支持你,是喜欢你呈现出来的优秀作品,而不是喜欢你那些不伦不类的“创新”。
我刷到的那个片段,还有不少人在底下评论,说什么“女神就是女神,怎么说都美”。还有人说,“这才叫高级,你们不懂”。我看到这些评论,真是忍不住要翻白眼。美,可以有很多种美。高级,也可以有很多种高级。非得是这种听着像在念绕口令,或者像在翻译软件里卡壳一样的“美”和“高级”吗?
我倒不是说全智贤她做错了什么天大的事。毕竟,她也是在角色要求下做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个“角色要求”,是不是真的合理,是不是真的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一个好的演员,应该知道如何在规则内做到最好,而不是挑战规则本身。
而且,你再想想,如果这部戏是在韩国拍,她会不会也这么夹杂中文?大概率不会。这就有点意思了,到了中国市场,就开始玩这种“混搭”的把戏。是不是觉得中国观众好糊弄,或者说,中国市场给她的自由度更大,她就可以这么“随心所欲”?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一些行业里的问题。是不是有些制作方,或者说,是不是有些演员,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觉得只要挂着“国际巨星”的名头,说几句外语,就能吸引观众?这简直是太小看中国观众的智商了。
我们喜欢好作品,喜欢看演技精湛的演员,喜欢听清晰流畅的台词。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该有的追求。而不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创新”弄得晕头转向。
这事儿,与其说是全智贤个人的回应,不如说是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做内容,还是要回归初心,回归本质。把故事讲好,把角色演好,把台词说清楚,这才是硬道理。其他的,什么国际范儿,什么高级感,都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你说,这以后还会不会有类似的例子出现?我们是不是真的要习惯,看到那些明明可以用中文把话说得特别漂亮的演员,却非要在台词里硬生生地挤几句外语,来证明自己的“国际范”?我们真的只能接受,我们花钱看戏,却要费力去“翻译”演员说的话吗?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