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试过,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还没来得及夹第一筷子,就有人把你的筷子抽走,然后往汤里撒了一把沙子?
你有没有试过,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还没来得及夹第一筷子,就有人把你的筷子抽走,然后往汤里撒了一把沙子?
那种瞬间从“期待”到“心塞”的落差,大概就是这次全智贤事件给中国观众的感受。
画面很简单:她在新韩剧里踩着红色五角星地毯,顺嘴甩出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向选择战争?”
台词轻飘飘,但分量重得像铅块砸进水桶。
网友反应比双十一付款还快:抵制、封杀,一波又一波,比微博热搜榜翻页还勤。
就在大家情绪烧到顶点的时候,本土影视大本营横店突然站出来,说他们早在七月就和韩国签了合作备忘录,现在也没打算取消。
这动作有点像门口贴着“闲人免进”,主人却亲自开锁请客:“随便拍”。
要知道宫廷剧里的金碧辉煌、武侠片的小桥长廊、大殿城墙,这些熟悉场景十有八九是横店造的,它对国内影视圈的重要性,不亚于NBA之于篮球。
而如今,这个“中国好莱坞”被韩国媒体叫成了“东洋好莱坞”,听起来就让人牙根发酸——这种带历史滤镜的称呼,在我们文化语境里可不是温柔词儿。
其实韩剧借用横店取景已经不是新闻,他们自己的古城面积有限,几步路就能绕完,所以来中国拍更省事。
但尴尬的是,有些作品并不会标注这是中国背景,让观众误以为这些建筑风格属于韩国。
这种视觉偷梁换柱,很隐蔽,却慢慢改写别人的认知,就跟隔壁老王穿着你的外套去聚会,别人都以为那是他的衣服一样。
全智贤这句台词只是导火索,把积压已久的不满彻底炸开。
限韩令背后的故事、多年来地图争议、传统服饰归属纠纷……旧账堆成山。
一看到横店还要继续合作,那股怒火又被添柴加薪。
有网友直接投诉,希望相关部门介入,从源头掐断可能再次发生的文化窃取,而横店方面依然坚持用官方腔调回应:“国际影视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漂亮话谁都会说,可现实不像外交晚宴,你送出去的不一定能原样回来。
我一直觉得跨国合作可以做,但必须设防,否则就是任由别人挑走你餐桌上的招牌菜,再改名放自己菜单上卖。
我甚至想起体育圈类似案例——如果CBA某队主场设计独特,被NBA球队拿去比赛宣传,却不注明来源,时间久了全球球迷可能真认为这是美国原创。
这是一种无形品牌侵蚀,而且娱乐行业传播速度太快,一个造型、一座建筑,很容易被重新定义归属权。
一旦这个过程缺少尊重,“艺术交流”立刻变味成利益交换,而后者风险高得多。
合同是在今年七月签署,当时没人预料全智贤事件会成为舆论引爆器,这是典型的信息延迟爆炸——只看眼前收益,没有模拟未来舆情变化。
如果我是团队负责人,我肯定先准备公关预案,比如内容审核条款或调整合作范围,以防类似事件影响品牌。
但现在他们按兵不动,还态度强硬,把可控危机拖成不可控冲突,也难怪网上骂声不断。
大众心理层面的裂痕很明显。
一边是真心觉得这是双赢平台,可以提升国际曝光;另一边担心自身文化元素一步步被消解。
从过去一些明星越界行为,到设计师把汉服元素称作韩服,这些事情一点一点累积,让敏感阈值越来越低。
在体育领域同样如此,比如日本曾经将部分柔道动作命名为日语术语,并淡化其中国武术渊源,引发不少专业人士抗议。
这说明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涉及符号归属,人们都会高度警惕,因为它关系到身份认同,是不能轻易退让的红线。
商业角度我理解横店想抓住机会打开海外市场,他们希望更多外国作品使用这里作为背景,让世界认识这个地方。
但问题是,如果这种认识建立在错误标签或者模糊出处之上,它最终损害的是你的根基而非帮你扩展版图。
钱袋子鼓一点没错,可代价若是龙凤纹、大殿屋檐变成别人的代表性符号,那哭都晚了。
而且观众记忆不像广告牌那么容易替换,一旦习惯某种错误关联,要修复需要数倍努力甚至无法逆转。
有人说,“不要因为一个演员否定整个国家的人”,理论上成立,可惜实践中效果微弱,因为大众感受不是理性算法计算出来的,它往往由具体画面和一句刺耳的话决定。
当信任裂缝出现,即使后来解释或道歉,也很难抹平痕迹,更何况网络时代信息留存几乎永久,你删视频也挡不住截图流传。
所以成年人世界里的规则简单粗暴:没人替你守底线,你必须自己盯紧每一道防线,否则一次疏忽,都可能造成长期伤害。
如果今天让我坐到横店的位置,我恐怕倾向临阵刹车,不是不愿意赚国际曝光的钱,而是在当前民族符号高度敏感的大环境下贸然推进,很容易让公众觉得这是拿形象去冒险博弈。
而形象这种东西,比利润脆弱得多,一次崩塌需要几年才能修补,有时候甚至永远修不好。
至于接下来怎么发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不过至少这一回提醒我们,该守护的不只是砖瓦,还有那些镶嵌其中、不容混淆的故事与记忆。
那问题来了,如果换作你坐在那个位置,会赌一手曝光率还是稳住底盘?
评论区见,我们聊聊到底什么才值得死磕到底。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