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靠一部剧火遍亚洲的全智贤和金秀贤,如今一个陷争议一个踩红线,韩流滤镜碎一地,文化交流的底线到底在哪儿?
当年靠一部剧火遍亚洲的全智贤和金秀贤,如今一个陷争议一个踩红线,韩流滤镜碎一地,文化交流的底线到底在哪儿?
2013年《来自星星的你》曾火遍亚洲,街头巷尾都在聊“都教授”“千颂伊”,炸鸡啤酒成爆款,全智贤金秀贤广告代言接到手软,说是“亚洲顶流天花板”都不为过。
可风水轮流转,这几年韩流热慢慢降温,俩人却赶着趟儿地塌房。
金秀贤最近陷进了和已故女演员相关的伦理纠纷里,连带着法律麻烦缠身;全智贤更离谱,接了部台词里藏着对中国恶意的戏,这还不是头一回,手握剧本选择权的顶流,团队能没审出来?说白了就是没把中国观众放在眼里,价值观早已出现严重偏差。
金秀贤塌房
全智贤台词辱华
老话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放到娱乐圈里,明星这舟能飘多高,全看粉丝这水给多少力。
当年全智贤金秀贤火成那样,不就是靠观众一句句欧巴女神、一次次追着作品跑?
可现在呢?一个触碰法律伦理红线,一个连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说白了就是把粉丝当背景板,把观众当空气。
粉丝可不是傻子,你今天敢糊弄,明天就敢让你从顶流变成查无此人。
艺人要是拎不清这点,觉得名气大了就能为所欲为,那市场这杆秤迟早会教你怎么做人,当初把你捧多高,现在就能让你摔多惨,毕竟观众的眼睛和钱包,永远只给值得的人。
放眼国际娱乐圈,类似的例子同样发人深省。
比如在西方世界,好莱坞的凯文史派西因为性侵丑闻,不仅丢了《纸牌屋》的主角位置,多个代言合约也跟着泡汤;梅尔吉布森的反犹言论也是是让他沉寂多年,直到近年才慢慢缓过劲来。
说白了,不管你多大牌,触碰底线的言行都会被市场用脚投票。
对比来看,咱们国内市场这么大,观众又向来念旧,艺人更该拎清楚:珍惜眼前的舞台,把价值观摆正了,才能真正为文化交流添把火,而不是扯后腿。
明星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站在聚光灯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一言一行看似个人选择,实际上牵着不同文化间的认知走向。
全球化时代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艺人本该是桥梁,把不同地方的善意串起来,而不是拿着放大镜找对立、用恶意台词当噱头。
全智贤那事儿不就是例子?主动选了带刺儿的剧本,伤的何止是观众的心,更是把文化交流的信任给划了道口子。真要做文化使者,先得把“尊重”俩字刻在剧本审核的第一页,这才是顶流该有的格局。
全智贤新剧里面的镜头很有问题,那个地毯内涵中国国旗
全智贤和金秀贤两人的境遇,实则为整个娱乐圈敲响了警钟。
艺人与其总想着靠流量走捷径,不如踏踏实实打磨作品,把正面形象刻在观众心里。
毕竟文化产业要往前走,靠的从来不是踩底线的热度,而是那些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和三观正的艺人。
现在回头看,韩流这股风刮了这么多年,与其说是滤镜碎了,不如说是观众终于看清了“顶流”光环下的真实底色。
当年《来自星星的你》能火遍亚洲,靠的是新奇的剧情、演员自然的演技,还有那份跨越文化的浪漫想象。
可现在再看,全智贤和金秀贤的塌房,暴露的不只是两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韩流造星工业的老毛病:重流量包装轻价值观塑造,把艺人当成流水线上的商品,却忘了最该打磨的是“人品”这块核心零件。
以全智贤为例,作为手握剧本选择权的顶级演员,团队难道看不出台词里的刺?说白了,还是觉得中国观众好糊弄,觉得“一部剧而已,谁会较真几句台词”。
这种轻慢不是第一次,之前有些韩星来华捞金时嘴上喊着爱中国粉丝,转头就在社交平台发表不当言论,本质上都是把市场当提款机,把尊重当可有可无的摆设。
这两年多少韩星来华活动减少,不是我们不喜欢韩剧了,是我们学会了“先看人品再看作品”。
全智贤的多个代言都已经下架
金秀贤的情况则更具代表性,伦理和法律争议可不是小打小闹的“绯闻”。
当年都教授的人设是高冷深情,可现实中一旦触碰底线,观众哪还管你是不是国民欧巴?
之前有媒体报道,韩国娱乐圈的竞争压力大,艺人从小就得活在公司的严格管控下,可这种管控往往只盯着形象管理,却很少教他们“怎么做人”。
结果就是,很多艺人红了之后就像脱缰的野马,觉得规则是给普通人定的,最终栽跟头一点都不意外。
不止韩流,整个娱乐圈都普遍存在流量依赖症。
好像只要有热度、有粉丝打榜,艺人就能永远站在山顶。可最近这几年,从国内到国外,塌房的顶流还少吗?
要么是数据造假被扒,要么是私生活混乱翻车,要么就是像全智贤这样,在价值观上踩了红线。
这说明什么?
说明市场正在变聪明,观众不再为虚假人设买单,而是更看重艺人能不能拿出“经得住看”的作品,能不能守住“经得住查”的底线。
来源:曹小灵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