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迪士尼+平台上,一部投资3.563亿元人民币、由全智贤主演的韩剧《暴风圈》以破纪录的姿态登顶日韩排行榜,甚至跻身全球榜单第十位时,中国观众看到的却不是一部诚意满满的艺术作品,而是一场包裹在娱乐外衣下、精心策划的文化抹黑。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最终暴露的
当迪士尼+平台上,一部投资3.563亿元人民币、由全智贤主演的韩剧《暴风圈》以破纪录的姿态登顶日韩排行榜,甚至跻身全球榜单第十位时,中国观众看到的却不是一部诚意满满的艺术作品,而是一场包裹在娱乐外衣下、精心策划的文化抹黑。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最终暴露的不仅是个别创作者的偏见,更是国际文化传播中亟待警惕的“意识形态陷阱”。
一、娱乐工业的“糖衣炮弹”:资本与偏见的共谋
《暴风圈》的争议从不是孤立的“艺术失误”,而是一场由资本助推、创作者主导的“精准冒犯”。迪士尼以700亿韩元打破韩国网剧投资纪录的手笔,本应是全球化娱乐工业协同创作的范例,却最终沦为偏见的“扩音器”。剧中那些刻意为之的细节,远比直白的辱骂更具杀伤力——将香港、台湾的逼仄角落标注为“中国大连”,用繁体字招牌与流浪汉群像拼凑出对中国城市的刻板想象;让联合国大使角色说出“中国偏好战争”的荒谬台词,把虚构的冲突根源强行嫁接给中国;甚至用带有五角星图案的红毯,触碰国家象征的红线。
这些设计绝非“无心之失”。当创作者明知作品将通过覆盖1.2亿订阅用户的平台传播,却仍选择用狭隘的视角解构中国形象时,背后是对“娱乐无国界”的彻底背叛。他们深谙娱乐产品的传播逻辑:用大场面、强人设吸引观众,再以碎片化的“暗箭”植入偏见,让不了解中国的海外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被扭曲的认知。这种“糖衣炮弹”式的传播,比传统的政治宣传更隐蔽,也更具欺骗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暴风圈》在日韩市场收获热度时,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抹黑策略”的“有效性”。在部分东亚舆论场中,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本就存在土壤,而娱乐产品的“大众化”属性,恰好为这种偏见提供了低成本的扩散渠道。资本逐利的本质,让平台选择忽视内容的价值观问题——只要能带来流量与收益,意识形态的“擦边球”反而成了吸引眼球的“卖点”。
二、演员的“失语”与行业的“共谋”:谁该为文化冒犯负责?
随着争议发酵,主演全智贤成为中国观众抵制的焦点——从《来自星星的你》积累的国民好感度,到如今代言被冲、口碑崩塌,有人指责她“为了利益放弃底线”。但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演员,或许忽略了韩国影视行业的权力结构:在“编剧中心制”的体系下,演员对剧本的话语权有限,更多是被动接受角色。
真正的核心责任,应当指向这场文化冒犯的“共谋者”:首先是编剧与导演,作为内容的创作者,他们是偏见的“源头”——那些刻意设计的台词、场景,本质上是将个人的政治立场转化为“艺术表达”,用虚构的剧情输出对中国的恶意解读;其次是出品方与平台,迪士尼作为国际传媒巨头,理应对内容的文化敏感性负有审核责任,但其对《暴风圈》的放行,暴露了商业利益至上的短视——当平台放弃对“文化尊重”的坚守,就成了偏见传播的“帮凶”;最后,演员并非完全无辜,即便话语权有限,对涉及国家形象的恶意剧本仍有拒绝的权利,全智贤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商业利益的妥协,也是对中国市场与观众的不尊重。
这种“共谋”背后,是韩国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文化优越感”与“认知偏差”。从《爱的迫降》中让反派说中文,到《暴风圈》里强行给角色安插中国古诗、抹黑中国城市,部分创作者始终在用“自我中心”的视角构建世界——他们不愿正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反而沉溺于刻板印象与主观臆断,将娱乐产品变成了宣泄偏见的工具。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创作,不仅背离了艺术的真实性,更暴露了文化视野的狭隘。
三、文化博弈中的“清醒剂”:从抵制到构建话语主动权
《暴风圈》引发的愤怒,本质上是中国观众对“文化不尊重”的本能反击——当网友要求“滚出中国市场”,当全智贤的代言遭遇抵制,这些行为背后是对“文化主权”的捍卫。但比单纯的抵制更重要的,是这场争议带给我们的警示: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中,中国正面临着“话语权失衡”的困境。
长期以来,西方及部分东亚国家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动权,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娱乐产品,不断输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暴风圈》的热播与获奖,恰恰说明这种“偏见传播”仍有市场。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的“抵制”只能治标,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中国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用高质量的娱乐产品讲述中国故事,用真实的中国形象打破偏见。
当年的“限韩令”之所以被认为“有远见”,并非出于狭隘的文化封闭,而是对文化传播中“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如今,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崛起,我们更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但这种开放绝不是无底线的妥协。当娱乐产品沦为意识形态的“武器”时,观众的抵制、市场的筛选,就是对文化尊重的最低要求。
《暴风圈》登顶日韩榜单的现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文化传播的复杂图景:娱乐从来不是“无涉政治”的净土,资本与意识形态的交织,让每一部跨国传播的作品都可能成为文化博弈的“战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愤怒之后更需清醒——我们既要警惕那些包裹在娱乐外衣下的“暗箭”,更要努力打造属于中国的、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让真实的中国形象,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占据应有的位置。
来源:90后生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