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搞笑一家人》中“李顺才”的扮演者,韩国元老级演员李顺载,于今日去世了,享年91岁。
有些人,你打心底觉得他永远不会走。
这话没道理……
但这臭老头啊,明明给过Sir这种错觉:
这位“顺才少爷”啊。
好像一出生就这么老,而且又会一直老下去。
但可惜......
《搞笑一家人》中“李顺才”的扮演者,韩国元老级演员李顺载,于今日去世了,享年91岁。
幻觉破灭。
韩总统李在明发了条简短悼文,一个词用了两遍:
鲜活。
悼念一个人的原因有很多,贡献啦、品格啦、传奇啦……
但悼念李顺载,理由简单得要命:
这老头啊。
活过。
像真在你身边活过。
甚至这个“老东西”,总让你想起那个“老东西”。
01
作为国宝级演员,李顺载的演艺生涯从韩国的黑白片时代,纵贯到韩剧火遍亚洲的千禧年——
《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情景喜剧天赋初见端倪;
豆瓣9分的《我爱你》,堪称老年爱情片神作;
还有被内娱翻拍的综艺《花样爷爷》,可以说是打破了演员拍摄真人秀的年龄上限。
但对于中国观众,对他最深的印象——
没错,还是“顺才少爷”。
2006年,韩剧《搞笑一家人》在中国播出,创造了各地方电视台收视第一的成绩。
罗文姬演一个叫罗文姬的老太太。
李顺载演一个叫李顺才的臭老头。(译名为初版译名,特此保留)
其实韩语中写法念法都一样,整部剧大部分人都是“实名出演”,小时候Sir真信了邪,真以为罗文姬老师现实里也是那个娇羞老太婆:
“老公,文姬想吃葡萄,想买黑珍珠戒指~”
“就不能学《走出非洲》那样给我洗头吗?”
“白色情人节,文姬想要糖果~”
事实呢?
可能还真是......
在《搞笑一家人》的十五周年的重聚纪录片中,罗文姬一看到李顺载,立刻挽住“老伴儿”手臂。
嗲声嗲气:“哎一古~我们老头子来啦!”
只有两种可能:
不是本色出演,就是角色已经长进肉里。
在这纪录片的幕后花絮中,李顺载被问到“最喜欢自己哪一个别名时”,老爷子笑得一脸褶子:
“A片顺才”。
不愧是你......
名场面——
顺才用大儿子俊河的电脑看A片,沉浸到没注意家里来了客人,于是......爱好在亲戚之间展露无遗。
猥琐?
热情!
你看看这表情。
Sir很难想象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对人体奥秘的好奇心能如青少年般......好吧Sir编不下去了就是猥琐。
这就是李顺才。
怀念一名伟人会先怀念他的成就,而怀念一名挚友,你会先想起他身上的臭毛病:
蛮横、好色、大男子主义,骂老婆、打孩子,整天嫌这嫌那,还总端着一副一家之主的威严。
绝不是个省油老登。
但坏人?
他啊,就是那个时代,是对俺们东亚上一代人保守封闭思想的集中化、戏剧化处理。
自然也有着那一代人的韧性。
有一集,大儿子李俊河失业,全家人操碎了心。
当大儿媳找关系让丈夫去娘家亲戚那工作,俊河推三阻四:
专业不对口。
自己没面子。
老李听不下去了,推门走进房间,激情开麦——
听说有工作的岗位,为什么不做?
你这几年家长都当得不称职
成为父亲之后 一次也没给孩子交过学费
还讲究自尊心 讲究专业
真正的自尊心是靠你老婆你孩子你自己挣来的
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自尊心 小子
这就是顺才,他的“爹味”不双标。
男人要脸的前提是扛事儿,想当一家之主就要养家糊口。
以前的“大男主”可能比现在的靠谱:
让别人当顶梁柱,那我还算男人吗?
男人,最要命的是什么?
面子。
当老头儿发现公司不把俊河当员工培养,甚至不当人看:打印、洗车、打杂,甚至刷鞋......
老人咽下了自己的话。
冲去现场把儿子拽回了家。
不讨说法,不分高下,以放弃所有面子工程的方式,保护着自己最重要的面子:
你不能欺负我的家人。
有点心酸,但你能看到熟悉的那个影子:
笨拙但巍峨。
02
李顺载这样解释顺才的多面性——
那个时代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和家人感情深但不会表现出来,因为方式不同,表达就会生疏。
但说到底,世界上哪有讨厌孩子的父母呢。
就算嫌弃儿子但绝不允许他被外人欺负,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心不是吗。
《搞笑一家人》专栏作家也解释了,为什么十五年前,编剧会把一个本该德高望重的老人,用这么没羞没臊接地气的方式来写。
本质上,李顺才除了是这个家的长者,是所有故事的起源,也是每个人都会看到的“远方的自己”——
可能是幸福,可能不是。
但我们总会长成他们的样子。
尤其为人父母后,你总有一天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对孩子说了同样的话,做了同样的事......
你可能会怀念,可能不会。
但我们总会长成他们的样子。
而这正是《搞笑一家人》(包括李顺才这个臭老头)的存在意义:
当笑声解构“权威”。
你会发现,啊,原来他们也是人。
也好色,也傲慢,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有着那么多的缺陷和弱点……
你可能会原谅可能不会。
但总会发现,他们其实跟我们一个样子。
纪录片中,李顺载和其他的演员一起重温了当年的名场面,他看着自己和俊河的对手戏流泪,看“A片顺才”被揭穿乐开了花。
被问到“现场是真的播放A片吗”的时候——
这个老爷爷狡猾地笑了,急忙否认过后,补充了一句“但我年轻时的确看过一些,哈哈哈”……
Sir高度怀疑:
只有“年轻时”吗?
而现在,这个陪伴着韩国影视从黑白走到彩色的老人,离开了我们。
这个从记忆之初就一直以爷爷形象存在的演员,最终也以爷爷的身份离开,何尝不是一种荧幕形象的有始有终。
《搞笑一家人》的豆瓣评论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每位观众都是金虎,赖在那个家里不肯走。”
而李顺载走了。
跟那些让你觉得他永远不会离开的人一样,世界再次无情地展示了客观规律:
他们总会离开。
但好在。
顺才少爷那鲜活的身影,还可以留在你的硬盘中、记忆里,哪怕当时卖的盗版DVD已经铺满了灰尘和霉斑留下的痕迹。
03
某种角度上,2000年代左右风靡一时的家庭肥皂剧,微弱缓解了人类学家项飙口中的现代城市化困境。
谁说我“附近消失”了?
屏幕上,明明有一家又吵又闹的邻居。
有一种“传统家庭感”是——
不同代际的一大家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吵吵闹闹,鸡飞狗跳。
就像《搞笑一家人》。
三代同堂的八口人,挤在医院楼上的两层房,低头不见抬头见,马勺就没有不碰锅沿儿的......
比如李顺才。
嘴上:家庭地位。
现实:家庭弟位。
儿子卖掉他的股票、儿媳换掉他医院的制服,就连妻子罗文姬,也整一个他不喜欢的头发。
对于成天赖在家里,臭屁不断的大儿子,更是处处看不惯。
但也不能抄起棍子就......
小没小样。
老也没老样。
婆媳之间更血腥。
背后说坏话,明面也较劲。
就算腿脚受伤了,罗文姬女士也不放过侦察窃听儿媳妇的机会。
“那个烂桶瓢……打鸣的母鸡……”
就连亲兄弟之间,也摩擦不断,互相看不顺眼。
发现允浩迟到,哥哥敏浩反手就是一个报告老师;得知敏浩落入小混混手中,允浩巴不得对方能替自己揍哥哥一顿。
惊得连小混混都疑惑:
你们是亲兄弟吗?
Sir的这家“邻居”啊。
也是鸡飞狗跳,也是一地鸡毛,也和荧幕外面80后、90后熟悉的家庭模式一模一样。
现实很沉重。
但喜剧可以举重若轻。
“床头打架床尾和”、“父子之间哪有隔夜仇”这些美好愿望,会在荧幕的另一边,按照我们的期待如约发生着——
温暖、爱意与亲情,也从细碎的家庭日常中生根、发芽、生长、茂盛。
吵不停,但也吵不散。
就像婆媳之间的一句维护。
在罗文姬追春天的时候,顺才少爷对此十分不解,为此还大发雷霆。
儿媳海美出声维护:
就让她好好地痛痛快快地玩吧
罗文姬女士也会在逛街的时候,想到给儿媳带一件新衣服。
即使……
可能审美出现了差异。
就像父子之间的一双皮鞋。
看到儿子替人刷皮鞋,顺才立马把皮鞋打掉,把儿子牵走。
而发现顺才心爱的皮鞋被人抢走,儿子也替父亲把皮鞋抢回来,高兴得顺才一蹦一跳的。
《搞笑一家人》真。
真得像来自过去。
但也“假”。
假到像能弥补过去。
像这样的好邻居,我们其实有过很多很多——
《我爱我家》中的老傅,和那一大家子。
《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康伯、康婶,和愈发壮大的康家人。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地域不同、故事不同,但它们仨都是同一类剧种——
传统的家庭剧。
几代同堂,以老一代大家长为家庭核心,年轻人无一例外地都生活在老一辈的房子里。
像是能永远那样生活下去。
而如今这种大家庭式的传统家庭剧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小家庭模式为主的现代家庭剧,重在展示夫妻关系、亲子教育、邻里相处。
老一代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再是家庭的常驻客,反而像是一个外来客。
甚至是曾经的传统家庭剧系列。
《搞笑一家人》到了第三季,也没有顺才少爷的身影,更为年轻化了。
《外来媳妇本地郎》,老一代出现的身影少了,康家兄弟也分家生活了。
在这背后,不仅是演员的新老迭代,更是社会结构与情感模式的更新换代。
就看两个网络热词,“断亲”、“逃离原生家庭”。
所谓的传统大家庭,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更像是情感束缚与绑架。
而当我们可以抽身——
婆媳、父子、兄弟......
不再是一种需要仔细经营的关系。
而变成了需要解决或彻底回避的问题。
我们能批判传统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可以离开它。
好消息是你可以逃离。
坏消息是你无法回去。
可你的老邻居,《搞笑一家人》还留在那里。
“顺才少爷”和他那吵吵闹闹的一大家,依旧亮着灯,虚掩着门。
放轻松。
点下播放键。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安全无痛地回到过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