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内涵韩国,偏偏韩国就韩国不知道,继全智贤、林允儿辱华后,又来一个裴秀智,明明整部剧和中国一点关系没有,可剧中反派一到做坏事时,就开始飙中文,嘲讽中餐、强行碰瓷,引发热议,所以限韩令能不能加到死?
[月亮]人民文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部分海外剧综天天什么也不干,就知道在背地里耍小聪明,歪曲历史,一边在中国市场挣得盆满钵满,一边又嘲讽中国文化。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内涵韩国,偏偏韩国就韩国不知道,继全智贤、林允儿辱华后,又来一个裴秀智,明明整部剧和中国一点关系没有,可剧中反派一到做坏事时,就开始飙中文,嘲讽中餐、强行碰瓷,引发热议,所以限韩令能不能加到死?
我们先来看看争议的源头,《许愿吧精灵》这部剧背景设定在阿拉伯世界,主要语言是韩语和阿拉伯语,然而剧中一个阿拉伯人设的反派,在实施绑架女主角、扬言要将其喂牲畜的恶行时,却突然字正腔圆地讲起了中文。
这种情节设计很难不让人多想,在一个与中国毫无关联的故事里,中文被强行与邪恶行为捆绑,成了一个高效却廉价的负面符号,它突兀、刻意的像一根扎在心里的刺。
类似的“符号武器化”操作,在韩剧中并非孤例,比如这次风波中另一个焦点,一句“故宫套餐超难吃,还贵得要死”的台词,瞬间点燃了观众对中餐文化的维护之情。
尽管后来有人澄清,韩语原文“고궁”(Gogung)可能指的是韩国本地一家叫“古宫”的餐厅,争议源于字幕翻译的乌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一个可能的误会能引爆如此大的舆论?根源在于信任的缺失。
这种信任的消耗是日积月累的,在裴秀智主演的另一部剧《安娜》里,“中国制造”被台词巧妙地与劣质山寨货画上等号,将不听话的员工派遣到上海,也被赋予了“流放”的贬低意味,这些文化符号都在剧情中成了被踩一脚的参照物。
当这种操作延伸到更敏感的领域,杀伤力便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电影《白头山》中,长白山成了韩国的独有领土,解决火山危机的希望也只寄托在韩国身上,中国角色则被边缘化。
更不用说全智贤那部《暴风圈》,直接抛出“为什么中国偏好战争”这样的台词,即便剧组事后辩解国家是虚构的,也无人买账,怎么这么能虚构,偏偏和中国牵扯上关系了?
全世界都知道,韩国是“小偷”,喜欢偷中国的文化,偏偏韩国自己不知道,非要腆着脸称他们没偷,还拿出编造出来的证据证明,他们没有偷,所以不能怪国人太敏感,要怪就怪韩国的前车之鉴太多,多到让人不得不怀疑。
但比起海外创作者的“夹带私货”,最让国内观众感到愤怒的是,国内营销生态在其中的推波助澜,当《许愿吧精灵》的争议在发酵时,国内社交平台上的许多营销号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行时空”。
它们对剧中反派讲中文、侮辱小男孩等情节视而不见,仿佛这些内容根本不存在,宣传文案里满屏都是裴秀智的美貌、金宇彬的回归、宋慧乔的客串,以及所谓的精良制作,它们精心过滤掉所有负面信息,只向粉丝投喂最光鲜亮丽的糖衣。
当有网友在评论区指出剧中的辱华情节时,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迅速的删除和无情的拉黑,这种“捂嘴式”的公关手段,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他们能不知道剧中有辱华情节?能不知道观众在愤怒什么?他们都知道,只是在利益面前,所谓的民族情感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这些民族情感能转化成真金白银吗?所以他们宁愿挨骂,也要把这笔钱给挣了。
这种操作模式,利用信息差在国内疯狂造势牟利,却将民族情感和观众的尊重弃之不顾,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这种感觉就像“被自己人出卖了”,相比于远在天边的创作者的冒犯,这种来自内部的“跪舔式营销”和“背叛感”,则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二次伤害。
在这一轮又一轮的争议与营销激化下,中韩文化消费领域的信任基础正在被严重透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观众心态的转变。
还是说回“故宫套餐”的争议,即便它可能真是个乌龙,但舆论的第一反应却是负面的“有罪推定”,这恰恰说明观众心中那根善意的弦,已经被反复拨弄到快要断裂的边缘。
这就相当于那则“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就是因为韩国影视剧中“夹带私货”的行为太多了,这才导致观众看到后会应激,哪怕最后是个乌龙,中国观众也依旧抱着怀疑态度。
这种信任崩塌,也开始反噬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裴秀智因此次风波,被网友扒出已是连续三部作品(《白头山》《安娜》《许愿吧精灵》)都含有争议元素。
全智贤也曾因《暴风圈》的争议,导致多个中国顶级品牌代言被撤换,市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将作品的风险与艺人的个人信誉捆绑在一起。
于是最讽刺的画面出现了,一边是影视作品里,通过歪曲历史、贩卖刻板印象,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上的“推开”,另一边是现实世界里,韩国旅游部门又在大力推广各种活动,热情地对中国游客进行经济上的“拉拢”。
这种“一手推、一手要”的双面姿态,正如人民文娱评论所指出的那样,是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它将中国的消费者和观众视作可以随意拿捏的“冤大头”,这才是让大众普遍感到心寒的根源,挣钱了就想起中国观众了,其他时候不是在抹黑,就是在抹黑的路上。
但问题是要走出这种负面循环,仅仅依靠观众自发的“不买账”——不看、不讨论、不推广,或许能通过市场数据形成反击,但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一个更系统性的改变,内容创作者需要重建对不同文化的敬畏之心,营销方需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唯利是图。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