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为何死磕中国市场?30 年文化产业打底,要的是行业话语权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10-06 14:55 2

摘要:他们拿下横店影城的合作权,说要帮中国IP做全球运营;又把SM娱乐的股权以12.9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卖给腾讯音乐,看着像让中国资本占了便宜;甚至还把亏损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给收了,扬言要用韩国经验盘活。

最近总刷到韩流的消息,感觉这次回来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韩星开演唱会、韩剧霸屏,现在的玩法明显更隐蔽。

他们拿下横店影城的合作权,说要帮中国IP做全球运营;又把SM娱乐的股权以12.9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卖给腾讯音乐,看着像让中国资本占了便宜;甚至还把亏损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给收了,扬言要用韩国经验盘活。

可能有人会纳闷,韩流在西方不是过得挺好吗?BTS那帮人在Billboard榜单上霸了好多次,韩国流行文化对北美的出口额直接涨了10倍,单文娱出口就赚了160亿美元,还养活了15万从业者。

这么能赚,为啥非得盯着中国市场? 说实话,这就是韩国人的风险对冲。

现在欧美本土也冒出不少学韩流模式的偶像团体,拉丁美洲的文娱公司还挖走了不少韩国制作人,西方市场的竞争早没以前好做了。

而中国市场不一样,不仅规模大,还有好多没开发的本土IP,比如三国、大唐的故事,这不就是他们维持增长的必选项嘛。

那些所谓的让利,其实就是敲开长期大门的敲门砖,人家算的是十年后的账,不是眼前这点小钱。

而且你发现没,韩流这次回来,还特别会讨喜。比如跟中国汉服品牌联名出周边,在KPOP MV里加水墨画风,用中国文化元素包装自己的产品。

比起早年直接推韩星专辑,这种本土化+产业链绑定的路子,更容易让人接受,他们不想做外来者,想变成中国文娱生态里的参与者,这种渗透力其实比单纯输出内容更值得留意。

那韩国为啥敢这么赌?人家可不是临时起意,是用30年养出来的硬本事。早在1994年,他们就成立了文化产业局和文化产业振兴院,三星、大宇这些财阀还跟着砸钱建影视基地,低价租给从业者,甚至免费提供拍摄剪辑帮助。

1998年更是定了文化立国的战略,不管总统怎么换,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从没断过。

到2020年,韩国文化支出占政府预算的1.24%,这在全球都算领先的。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复制能力,学日本做音乐榜单,挖瑞典团队写歌(前10首金曲有6首是瑞典人制作),TikTok流行30秒短视频,他们就把歌曲副歌全改成30秒。

2020年最夸张的时候,每6天就有一个新偶像团体出道。流行文化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那套从练习生到粉丝运营的工业化体系,一直稳得很。

其实韩流这次回来,根本不是为了短期赚点钱。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中国文娱产业链的隐性控制。

把SM股权卖给腾讯音乐,本质是换个流量入口,以后韩国的新歌、新团能更顺地进中国音乐平台;再把他们的行业标准嫁过来,帮中国公司做偶像培训、IP运营,慢慢让大家习惯他们的规则;

甚至通过短视频推韩式妆容、穿搭,用饭圈模式培养粉丝习惯,最后连化妆品、服饰品牌都能跟着受益,这才是一石多鸟的算盘。

可能有人会担心文化入侵,但看看法国电影、日本动画的教训就知道,怕的不是外来文化,是本土产业没有自己的标准。不过咱们现在也有底气了,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票房都破50亿,汉服市场规模超百亿,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与其慌着防,不如想想怎么用。比如韩国的练习生体系,咱们可以学它的标准化培养,但内容换成中国风,培养能唱京剧选段、跳古典舞的偶像,不是照搬韩式歌舞;他们的IP运营能力,咱们可以用在《西游记》《红楼梦》上,用韩国的粉丝运营模式把这些本土IP推向全球,不是让他们来运营咱们的IP。

最近就看到有中国公司学韩国的线下应援模式,搞国漫角色的线下见面会,人气一点不输韩星演唱会。

韩国的经验是工具,关键看咱们能不能用这个工具,做出有中国魂的文化产品。 毕竟文化主权不是拒绝外来,是咱们自己的内容能满足自己人的需求。

只要国漫能持续出精品,本土偶像有特色,汉服设计够时尚,韩流再强也只是补充,不是主导。

咱们不用急着赶进度,韩国用30年建成体系,咱们慢慢打磨自己的模式,迟早能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审美推向全球。

来源:成倚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