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声轻笑,在KBS电视台的演播厅里,透过麦克风传出来,显得格外清晰。全智贤身边的男二号金敏圭先是嘴角上扬,然后是女二号朴智妍,最后她自己也忍不住,三个人笑作一团。台下的粉丝和工作人员也跟着发出了零星的笑声,气氛轻松得仿佛在聊什么无关紧要的家常。
那声轻笑,在KBS电视台的演播厅里,透过麦克风传出来,显得格外清晰。全智贤身边的男二号金敏圭先是嘴角上扬,然后是女二号朴智妍,最后她自己也忍不住,三个人笑作一团。台下的粉丝和工作人员也跟着发出了零星的笑声,气氛轻松得仿佛在聊什么无关紧要的家常。
可他们聊的,恰恰是中国观众的怒火。
就在48小时前,因为新剧《暴风圈》里几句关于中国某产业“普遍混乱”、“缺乏规范”的台词,全智贤在国内的好感度正以惊人的速度崩塌。那些曾经为“千颂伊”一掷千金的粉丝,此刻正把一条条“请正视台词问题”的留言刷满评论区。话题的阅读量已经冲破5亿,几乎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解释。
结果等来的,就是这场采访里,她那段堪称经典的答非所问。当记者把问题抛给她时,她先是停顿了两秒,拿起水杯喝了口水,嘴角甚至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她说,这部剧台词量很大,她每天收工后要花三个多小时背词,特别是中文台词,还专门请了老师,希望能准确呈现给观众。她甚至还问,“不知道中国的观众在看剧的时候,能不能听懂那些中文台词?”
她压根没提台词的内容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反复强调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这话术,巧妙地把“内容是否尊重事实”的指控,偷换成了“我作为演员是否努力”的个人秀。
而那阵笑声,比台词本身更具杀伤力。它像一个信号,轻飘飘地告诉所有人:你们的愤怒,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个笑话。
反应最快的是资本。就在争议发酵的第一个凌晨,海蓝之谜就动手了。天猫旗舰店首页,原本置顶的全智贤代言海报被悄悄换下,广告视频点击进去,只剩一行“该视频已下架”的冰冷提示。第二天上午,一纸“终止所有合作关系”的声明,干脆利落。紧接着,铂爵手表、LV也迅速跟进,删光了所有与她相关的动态。有网友拍到商场里,工作人员正把她巨大的海报从展示架上费力地取下来,折叠后运往仓库。
曾有业内人士透露,一部已经谈到八千万片酬的中韩合拍剧,也因为这场风波彻底停摆。项目负责人说得很直白,“不敢冒险用有争议的艺人”,这个市场,从来不缺替代品。全智贤在中国市场多年积累的商业链条,几乎在一夜之间“基本断裂”。
更有意思的是她团队的操作。风波刚起,她的海外社交账号(INS)就停止了更新,评论区被设置为“仅关注者可评论”。许多中国粉丝发现,自己不仅无法评论,甚至被移除了关注列表。那些早期留下的、希望她能正面回应的理性留言,不到一小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来自韩国网友的支持。
在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上,画风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点赞数最高的评论几乎都在称赞她“姐姐好刚”、“没必要向不理解的人低头”、“中国网友太敏感了”。偶尔有几个呼吁理性看待问题的声音,也很快被淹没在狂热的支持声浪中。
几天后,又有记者追问她原定下个月在中国的两场商业活动是否已经取消。她依然平静,双手交叠放在身前,说是“暂时调整时间”,因为和剧组的补拍行程冲突了。
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品牌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戳破。所谓的“行程冲突”,不过是留给双方的一点体面。真实情况是,在接到大量消费者投诉和抵制威胁后,品牌方紧急叫停了活动,避免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
曾经,凭借“千颂伊”这个角色,全智贤在中国市场拥有近乎神话般的地位,那是韩流黄金时代的余温。观众对她有一种天然的滤镜,认为她灵动、霸气,是“女神”的代名词。可这份长达数年的好感,脆弱得不堪一击。当作品里的偏见刺痛了观众,而她本人又以一种近乎傲慢的姿态来应对时,所有的滤镜都会碎掉。
如今,那些印有她头像的旧海报,正被成捆地堆放在各大门店的仓库角落里,等待着被统一处理。至于她口中那些“延期”的活动,大概率是不会再有了。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尊重。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