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韩流凭借精致的 K - pop 音乐、剧情鲜活的韩剧、创意十足的综艺,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席卷中国市场,成为八零九零后青春里的流行符号;而今其热度渐退,除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外,部分韩国艺人屡现不尊重中国历史、文化或观众的行为、挑战中国观众情感底线,更让将
曾几何时,韩流凭借精致的 K - pop 音乐、剧情鲜活的韩剧、创意十足的综艺,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席卷中国市场,成为八零九零后青春里的流行符号;而今其热度渐退,除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外,部分韩国艺人屡现不尊重中国历史、文化或观众的行为、挑战中国观众情感底线,更让将韩流在中国的发展推入信任危机的深渊,逐步走向式微。
林允儿:“篡改历史文化” 失口碑
韩国演员林允儿主演的电视剧《暴君的厨房》中,因 “贬明捧朝” 剧情引发中国观众不满:剧中明朝使臣被塑造成索要贡女、强占资源的反派,还被朝鲜暴君打至流血下跪,这与明朝作为朝鲜宗主国、双方礼仪严谨的史实不符(据《明会典》记载的朝贡制度),遭历史爱好者驳斥;更有荒诞 “厨艺对决”,林允儿饰演的朝鲜厨师用参鸡汤打败明朝御厨的佛跳墙,剧情还称 “明朝顶级厨师需赴朝学艺五年”“明朝川菜大师首见朝鲜辣椒”“明朝人偷朝鲜辣椒”(据《农政全书》,辣椒原产美洲,明朝末年经海路传入中国,与朝鲜无关),被批刻意篡改文化源头。
面对批评,林允儿未道歉,反而在外网发剧照配文 “我很喜欢,最棒的智英”,还展示中文 “待令熟手” 和中国结,被中国网友视为挑衅。
尽管该剧投入大、噱头足,且林允儿此前因 “亲和人设” 积累了不少中国粉丝,但 “无尊重的创作” 仍引发强烈争议。
全智贤:“丑化中国城市”断代言
全智贤主演韩剧《暴风圈》,剧中出现“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等台词,通过灰暗滤镜,刻意丑化中国城市形象,大量粉丝宣布脱粉,多个代言品牌迅速采取切割行动,LV官方、海蓝之谜等品牌,已撤下全智贤相关的代言内容。
张娜拉: “中国捞金言论” 毁口碑
2009 年,凭借《刁蛮公主》在中国爆红的韩国演员张娜拉,在韩国综艺中公开表示 “制作经费紧张就去中国演出”,将中国市场直接等同于 “捞金之地”,其言论被解读为对中国观众的不尊重,瞬间引发大规模抵制。尽管张娜拉后续多次澄清称是 “翻译误差”,甚至以‘翻译误差’为由辩解”“暴露对文化符号的轻慢”,但中国观众并未接受这一解释。事件直接导致她在中国的商务资源全面中断,代言、影视邀约纷纷取消,逐渐淡出中国市场。回到韩国后,其事业也因口碑崩塌持续下滑,昔日顶流地位彻底丧失。
朴宝剑:“丑化长城符号” 停合作
2016 年,因《请回答 1988》走红的韩国演员朴宝剑,为某运动品牌拍摄的广告中出现争议内容:将代表中国的 “万里长城” 设计成又矮又胖、佩戴粗金链子的滑稽大叔形象,且在剧情中让该形象惨败于朴宝剑饰演的角色。广告被指 “丑化中国文化符号”,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也公开表态 “对这种小民心态感到遗憾”。事件引发中国网友集体抵制,该品牌紧急下架广告,朴宝剑的中国粉丝后援会也宣布解散,其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彻底搁置。
李贞贤 :“中国山贼论”停演唱会
曾以扇子舞和动感歌曲在中国收获高人气的韩国歌手李贞贤,在韩国节目中表演评书时称:“在中国演出时遇到山贼,经纪人求饶无用,我下车唱几句就把他们吓跑了”。这番被称为 “山贼论” 的表述,将中国描绘成治安混乱的地方,带有明显的侮辱性质。尽管李贞贤事后辩解 “只是玩笑”,但中国网友并不买账,抵制声浪导致其原定的中国演唱会被迫取消,后续也再未涉足中国市场。
李孝利:“调侃民族伟人” 触红线
韩国 “天后级” 艺人李孝利在与刘在石合作的综艺节目中,提及 “要取中国名字” 时,脱口而出 “叫毛怎么样?”,其言论被指拿中国民族伟人恶意调侃。节目片段传入中国后,网友怒斥其 “狂妄自大、触碰底线”,纷纷涌入其社交账号留言抗议,要求抵制其所有作品。最终,李孝利出演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在中国全面下架,多个品牌紧急与其切割,其 “率真人设” 彻底崩塌。
黄致列:“贬低中国环境” 遭反噬
韩国歌手黄致列在综艺《Radio Star》中谈及中国经历时,公开宣称 “中国空气差、水质怪”,以刻板印象恶意评价中国环境。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中国网友强烈不满,认为其在享受中国市场红利的同时,却刻意抹黑中国形象。事件发酵后,黄致列的中国粉丝大量脱粉,其参与的中国综艺宣传被紧急下架,多个待合作的商业项目也随之终止,最终只能暂时退出中国市场。
历史不容细说 文化不容抄袭!
当文化产品跨越国界传播时,“尊重” 是唯一的通行证。制作方和艺人需要对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观众情感抱有基本的尊重。一旦突破 “历史事实、文化符号、民族情感” 的底线,必然引发受众抵制与市场反噬。
结语
韩流在中国的 “浮沉”,不仅是市场规律的结果,更是 “尊重与否” 的必然反馈。昔日韩流凭借文化魅力赢得市场,今日部分艺人与作品因 “不尊重” 失去信任,这一过程印证了:任何国家的文化产品,若想在他国立足,都必须敬畏他国的历史、尊重他国的文化、珍视他国观众的情感。
从韩流的经历到更广阔的文明对话,所有跨文化传播者都应铭记:文明的对话从不是单向的输出或俯视,而是以 “尊重” 为基石的双向奔赴。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