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年韩剧,我们为什么还是看不懂韩国人?

棒子影视 韩剧 2025-09-25 01:21 1

摘要: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一个标注为“中国大连”的破败棚户区场景,让全智贤新剧《暴风圈》在中国观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配图《暴风圈》

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一个标注为“中国大连”的破败棚户区场景,让全智贤新剧《暴风圈》在中国观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当我们回顾30年韩剧在中国传播历程,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始终看不懂韩国人?

曾几何时,韩剧是我们青春岁月中温暖的陪伴。

《蓝色生死恋》的凄美爱情、《大长今》的奋斗精神、《来自星星的你》的浪漫奇幻,这些作品构建了我们对韩国文化的美好想象。

然而近期全智贤主演的《暴风圈》却因大量涉嫌辱华内容,引发中国观众强烈抵制。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暴风圈》这部原本备受期待的作品,在2025年9月中旬开播后迅速引发争议。剧中,全智贤饰演的总统候选人徐闻柱有一句台词:“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

配图(网络)

这句话在微博引发热议,不少中国网友批评这是对中国形象的污名化,痛批这种说法与现实完全脱节。

除了台词问题,网友还发现剧组的场景设计存在刻意选择性展示中国负面形象的问题。

标注为“中国大连”的场景故意拍摄户外较脏乱的棚户区,再搭配暗色调滤镜处理,让观众认为这是刻意丑化中国城市面貌。

配图《暴风圈》

更令人愤慨的是,剧中还出现“印有五星图案的地毯被踩”、“多个反派角色使用中文对话”等片段。

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辱华话语体系,这绝非无意之举,而是赤裸裸的辱华行为。截至9月22日,全智贤本人及团队未作出实质性道歉,仅以“演员不参与剧本决策”为由轻描淡写回应,引发中国网友强烈不满。

目前,三大知名品牌已紧急与其切割,商业代言全面崩塌,初步估算经济损失超2亿元人民币。

回顾韩剧在中国30年的传播历程,中国形象的表现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上世纪90年代,《爱情是什么》等早期引入中国的韩剧中的中国形象较为模糊,很少直接展现中国元素。

2000年左右,《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剧掀起第一波韩流热潮,但中国主要作为背景提及,很少实质性呈现。

2010年后,《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剧在中国爆红,中国元素开始增多,但多是作为市场讨好的手段,比如剧中人物使用中国产品、提到中国景点等。

近年来,《暴风圈》等韩剧中的中国形象却日趋负面。中国经常与犯罪、战争、反派角色联系在一起,这种刻意扭曲已经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成为一种系统性偏见。

这种文化偏见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反映出的文化自信和自负。

《暴风圈》并非个例。韩剧中对中国文化的挪用和扭曲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由少女时代成员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主厨》玩起了“精神胜利”,拍出了“中餐源于朝鲜”,“大明厨师去朝鲜学厨艺”,“中餐输给朝鲜菜”等离谱剧情。

配图《暴君的主厨》

剧中甚至还有朝鲜人不卑不亢打脸大明使者的内容,就连韩国人自己都觉得假,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自欺欺人地接受。

问的话,就说是穿越剧,没有历史依据,直接耍赖。这种对历史的系统性扭曲,反映了一种深层的文化不自信和过度补偿心理。真正文化自信的国家不会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部分韩剧刻意贬低中国的行为,反而暴露了某种文化自卑感。

韩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几十年,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因素。

文化相近性是中韩文化交流的基础。

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等价值观念,使中国观众更易产生文化认同。在心理层面上,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的相近性,也促成两国人民在情感上的共鸣。

除此之外,韩剧的精良制作与青春叙事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唯美的画面、时尚的服饰、流畅的叙事,以及对中国年轻人口味的精准把握,让韩剧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这种文化共鸣正在被一种文化傲慢所取代。

《暴风圈》事件表明,部分韩国影视创作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平等的文化交流,而是试图通过贬低他国来抬高自己,这种文化倾向值得警惕。

配图《暴风圈》

《暴风圈》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限韩令”的讨论。在国家尊严面前,娱乐从来不是必须。

网友对此表示:“我追我的星,您限您的韩,追星随时可以放下,但是国家永远是妈妈”。

这代表了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心声:我们可以欣赏多元文化,但绝不容忍对祖国的污蔑。

近期,韩国影视公司“Coco Media”与横店影视达成合作的消息也引发关注。

许多网友担心一旦韩国影视公司在横店拍摄短剧,可能存在对中国传统古建筑(如紫禁城、唐代街景)等文化元素模糊其归属,然后进行“文化挪用”的情况出现,引发文化归属权的争议。

对此,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和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回复网友称:“目前尚未有实质性项目落地。

后续将持续关注,加强监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影视报批、审核等相关程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产业安全。”

看了30年韩剧,我们为什么还是看不懂韩国人?这个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历史创伤与民族性格是一个重要因素。回顾韩国历史,他们屡遭侵略,这种历史创伤塑造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潜在的不安全感。

一方面韩国人渴望国际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高度的警惕。

这种警惕性也体现在地缘政治上的压力。夹在中、美、日,朝等国家之间,韩国常常面临选边站队的压力。

配图《暴风圈》

这种地缘政治压力在文化创作中也会经常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在多部韩国影视作品中,韩国人常常将邻国塑造成暴君,反派或者极端角色,而将自己塑造成救世主或者受害方,以此来彰显韩国人那虚伪的文化自信。

但是在现实中,韩国人又不得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文化的确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在东亚地区拥有绝对的文化统治力,另一方面韩国人又想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不自信与影视作品中的过度补偿成为了一个深层原因。

但是真正文化自信的国家不会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部分韩剧刻意贬低中国的行为,反而暴露了某种文化不自信和过度补偿心理。

这种文化的双重标准与文化悖论,正在成为中韩两国的文化矛盾。

韩国影视产业近些年来,对中国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一方面渴望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在文化产品中贬低和歪曲中国形象。

配图《太阳的后裔》

讽刺的是,当韩国网民发现韩剧中有中国广告或中国资本时,往往会强烈抗议。

这种敏感情绪被一些商家和资本利用,成为新的“财富密码”。

一些剧集甚至以“不会播出中国广告”为营销套路,迎合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视剧《藏海传》于2025年8月在韩国SBS电视台播出,这是SBS时隔25年再次引入中国电视剧,首部是2000年引进的《还珠格格》。

这种不对称的文化交流,反映了韩国文化界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渴望中国文化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中国观众对《暴风圈》的反应,表明了中国观众的成熟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从早期的盲目追捧,到现在的有选择接受,再到对辱华内容的坚决抵制,中国观众正在经历从感性消费到理性判断的转变。

品牌方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海蓝之谜删除全智贤所有相关博文,伯爵(PIAGET)也撤下广告内容。

这不是迫于压力,而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侮辱中国消费者的人,不配赚中国市场的钱。

今天的中国观众早已不再盲目追捧,而是有着清晰的底线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变化值得所有想来华发展的外国艺人和制作团队重视。

《暴风圈》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艺术创作必须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尊重和真实。

影视创作虽然有艺术自由,但不应脱离基本事实,违背相互尊重的原则。

将中国污名化为“好战”国家,无视中国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将现代化都市大连呈现为落后棚户区,这是一种选择性失真。

配图《暴风圈》

这种双重失真迅速点燃了中国观众的怒火。

国外影视剧类似的操作并非偶然,反映出部分创作者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陈旧叙事中,或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或一味迎合偏见加剧误解。

韩剧30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崇拜到理性,从单方面接受到平等对话的进化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最基本的尊重和底线。

某些韩国艺人一边对中国市场笑脸相迎,一边出演辱华内容,这种两面派做法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

文化交流需要真诚与尊重,而不是阴险的算计和傲慢的偏见。

中国市场始终敞开怀抱欢迎真正的文化交流,但绝对拒绝任何形式的侮辱与歧视。

看了30年韩剧,我们或许不需要完全看懂韩国人,但我们需要看懂的是:任何文化交流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只有坚持这一点,中韩文化交流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继续为两国人民带来真正优质的文化产品。

这起事件给所有想来华发展的外国艺人提了个醒:中国人民欢迎的是文化使者,而不是吃饭砸锅的伪君子。

任何想要一边辱华一边捞金的行为,都注定是死路一条。

国家尊严面前,无偶像——这是中国观众用实际行动给出的明确答案。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