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心情大好,回应“台词事件”时满面笑容,不道歉已成定局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3 20:57 1

摘要:当被问及剧中引发争议的涉华台词时,她仅以 “筹备时间紧张,没来得及打磨台词” 轻描淡写带过,话音刚落便忍不住哈哈大笑,那种看似 “洒脱” 的轻松感,在无数中国观众眼中却成了刺眼的轻慢。

9月23日,全智贤在韩国电视台节目中首次回应《暴风圈》台词争议的画面,在中国互联网引发了新一轮舆论震荡。

当被问及剧中引发争议的涉华台词时,她仅以 “筹备时间紧张,没来得及打磨台词” 轻描淡写带过,话音刚落便忍不住哈哈大笑,那种看似 “洒脱” 的轻松感,在无数中国观众眼中却成了刺眼的轻慢。

要知道,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台词是否熟练”—— 剧中 “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 的表述,早已超出了 “台词失误” 的范畴,被视作对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刻意曲解;而用灰暗滤镜呈现 “中国大连” 的破败场景,更被质疑是对城市形象的恶意抹 黑。

当中国观众因被冒犯而表达不满,当 LV、海蓝之谜等品牌纷纷撤下她的代言广告时,全智贤的笑声难免让人解读为:她根本没把这份来自中国市场的反馈放在心上。这种态度上的轻慢,比台词本身更伤人心。

二、团队的沉默战术:无回应即是不道歉

相较于全智贤在镜头前的 “轻松回应”,其所属经纪公司 Peach 的表现更显耐人寻味。在争议发酵多日后,团队终于打破沉默,但这份迟来的声明却避重就轻 —— 既未提及“恶意台词”的不当之处,也未向感到被冒犯的中国观众表达歉意,反而将 “广告拍摄调整” 归咎于 “时间巧合”,试图与争议切割。

这种 “选择性回应” 本质上就是一种沉默。

对于台词是否存在偏见、是否需要更正等核心问题,团队始终闭口不谈,全然无视中国观众对 “真诚道歉” 的期待。

从争议爆发到品牌解约,再到舆论持续升温,全智贤团队的每一步操作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他们无意正视问题,更没想过道歉。这种冷漠的公关策略,无疑让原本的信任裂痕变得更加难以弥合。

三、街头的喧嚣:偏见从来都有土壤

全智贤团队的轻慢与沉默,或许能从韩国近期的社会氛围中找到注解。9 月上旬,首尔明洞、大林洞等中国游客密集区域,出现了多起保守团体组织的游行活动。

示威者举着 “抵制” 横幅,甚至对路过的中国游客进行言语攻击。尽管这场集会被定性为 “闹事”,且遭到多数民众反对,但其中暴露的偏见与敌意,却不容忽视。

当街头的歧视行为与剧中的不当台词形成呼应,很难再用 “大意” 来解释这一切。从剧中角色对中国的恶意揣测,到现实中部分人对中国游客的无礼对待,再到艺人及其团队的轻慢回应,这些片段串联起的,是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正如韩国统计厅数据所揭示的,在青年失业率高企、房价上涨的背景下,部分势力将 “反中” 当作转移矛盾的工具,而《暴风圈》的台词争议,不过是这种土壤中结出的果实。

结语:尊重才是双向奔赴的前提

中韩经济早已深度绑定,中国连续 11 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三星、现代等韩企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全智贤能成为多个高端品牌的代言人,本质上也是中国市场给予的认可。但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当艺人用笑声消解争议,当团队用沉默回避问题,当街头出现歧视行为时,消耗的终将是积累多年的信任。

这场争议给所有跨国发展的艺人敲响了警钟:想要收获市场的喜爱,首先要学会尊重市场背后的文化与情感。

毕竟,观众可以为优质作品买单,也有权对偏见与轻慢说不。

来源:影娱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