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失守:Netflix强攻韩国,韩流主导权易主,文化内核被掏空?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1 16:33 2

摘要:更要命的是,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地面广播电视台,比如大家熟知的KBS、MBC这些,他们的广告收入历史性地跌破了一万亿韩元的大关,只剩下了八千多亿。这不仅仅是数字的下滑,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编辑:F

奈飞的商业步步紧逼与内容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将韩剧从独特的“文化出口品”变为全球货架上的“标准化商品”。

韩国本土媒体的生存空间被无情挤压,而曾经承载民族情感的韩剧,其叙事内核也逐渐被“好莱坞化”。

当全球为韩流狂热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份荣耀,究竟是韩国的,还是奈飞的?其文化基因是否正被无声重写?

韩国传统电视台的日子,最近恐怕不太好过。我们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4年,整个广播电视广告市场的总盘子,一下子缩水了8.1%。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地面广播电视台,比如大家熟知的KBS、MBC这些,他们的广告收入历史性地跌破了一万亿韩元的大关,只剩下了八千多亿。这不仅仅是数字的下滑,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你可能会问,广告主们的预算变少了吗?其实并没有。钱还在,只是它们像水一样,从旧的池子里流了出来,正在涌向新的洼地。而奈飞,就是那个最显眼、也最能吸金的新洼地。

九月初上线的AdsSuite广告系统,就是奈飞扔下的一块巨石。说实话,很多人觉得奈飞这套广告技术跟YouTube比起来还嫩了点,还在摸索阶段。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战略意图——直接插手,从传统电视台那块本就在萎缩的蛋糕里,再切走一大块。

这种做法,被形容为对韩国传统电视台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一点也不夸张。《韩国先驱报》等本地媒体的反应更是直接,字里行间充满了焦虑,他们担心的不是竞争,而是整个本土媒体产业可能会被摧毁。

一头是传统媒体的节节败退,另一头却是奈飞韩国公司的歌舞升平。同样是2024年,奈飞韩国的收入实现了8996亿韩元,涨了9%。更惊人的是营业利润,暴涨了44%,达到了174亿韩元。

这种盈利能力的差距,几乎是代差级别的。要知道,韩国本土的流媒体平台,像是TVING和Wavve,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还都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

奈飞凭什么这么硬气?答案很简单:规模。它在韩国已经占据了四成的市场份额,用户基数高达1393万人。换句话说,差不多每四个韩国人里,就有一个是它的用户。这个庞大的全球订阅体系,为它构建了一道本土竞争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也让它能更从容地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

要理解今天韩剧的样貌,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1998年。那一年,金大中政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文化立国”。这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国家战略,目的就是扶持文化产业,塑造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

韩剧,就是这个宏大工程里最早的试验田之一。在那个时代,KBS、MBC、SBS这三大电视台,共同扮演了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制作的剧集,选题上相对保守,大多聚焦于家庭、情感和伦理,强调的是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家庭价值观。

这种策略的目标非常明确:在整个亚洲文化圈内,建立一种基于文化相似性的“情绪通感机制”。在K-pop还没有席卷全球之前,正是这些温情脉脉的韩剧,成为了韩流最早实现大规模出海的先锋,是无数外国人接触韩国文化的第一个窗口。

然而,时间来到2019年,一切都变了。这一年的转折点,是一部叫做《王国》的剧集。把古装宫斗和丧尸围城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捏在一起,这在传统韩剧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奈飞做了,而且成功了。

《王国》的火爆,像一声发令枪,宣告了奈飞在韩策略的彻底转变。它不再满足于购买版权或者搞搞合拍(比如《爱的迫降》),而是要亲自下场,开启“本土原创,全球发行”的自制时代。

这一转变,意味着韩剧的制作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甲方”,从带有公共属性的电视台,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全球性商业平台。奈飞的目标很纯粹,它不负责输出韩国的国家形象,也不需要凝聚什么文化共识,它要的,是能吸引全球用户点击的、足够差异化的内容。

于是,一种“好莱坞化”或者说“美国化”的制作流程被引入了韩国。奈飞带来了西方的工业化制作团队和理念,从美术、角色设计到叙事结构,都进行了一番改造。传统的韩剧被一一拆解,变成了镜头、节奏、冲突、钩子这些更容易被打包、被国际市场理解的元素。

过去韩剧里最核心的家庭伦理、人情世故,开始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化的剧本模板。我们看到的《黑暗荣耀》,本质上是校园霸凌的题材,但被套上了一个复仇类型片的结构。火遍全球的《鱿鱼游戏》,则是将韩国尖锐的社会阶级问题,巧妙地包装在一个生存游戏的框架里。

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奈飞韩剧”:强设定、快节奏、视觉奇观。它们非常善于捕捉韩国本土的社会议题,比如年轻人的焦虑、职场上的压抑,然后将这些情绪“转译”成一种全球观众都能秒懂的、具有普遍共鸣的感受。

胜利的代价

不可否认,奈飞的介入给韩剧产业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好处。创作者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裕资金和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可以去尝试过去不敢想的题材和尺度。而观众,也因此看到了制作更精良、场面更宏大的剧集。这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在这片繁荣之下,一种批判性的声音也开始浮现。这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奈飞韩剧,虽然还披着韩国的“外壳”——说着韩语、由韩国演员出演、在韩国的场景里拍摄——但它的叙事“内核”,已经越来越美国化了。

故事的逻辑,不再遵循韩国本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模式,而是严格按照好莱坞的剧作法来:设置强烈的冲突、埋下吸引人的钩子、塑造标准的人物弧线。一切都为了让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用户,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入戏。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奈飞并没有“抢夺”韩剧,而是通过它那套强大、高效的工业体系,将韩剧“产品化”了。它把韩剧变成了一种更适合在全球货架上分发和销售的标准化商品。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权力的转移。正如一句评论精准指出的那样:“韩剧依然是韩国的,但韩流似乎已经属于Netflix”。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总结了当下的现象。

韩流的中心,那个曾经由首尔各大电视机构掌控的创意和决策中心,正在悄然发生转移。如今,它更多地存在于奈飞位于美国加州的服务器上。奈飞通过掌控投资、制作和全球分发这几个关键环节,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结语

“奈飞韩剧”的崛起,无疑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演变的一个绝佳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一种地方性的文化内容,如何能够借助全球平台的翅膀,飞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

但同时,它也发出了一个严峻的警示。这种看似美妙的合作模式,背后可能隐藏着文化同质化和产业主导权丧失的巨大风险。当一部作品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迎合全球最大公约数的口味时,它还能保留多少原本独特的文化质感和精神内核?

韩剧产业的未来,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挑战:如何在奈飞设定的这套“全球游戏规则”里,寻找到一条能够重新注入并捍卫其文化独特性的有效路径。

这不仅仅是韩国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所有希望走向全球的本土内容,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