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的困境有多难解?一出现马上全网抵制,她不再被观众宽容了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8-17 00:05 3

摘要:《浪浪山小妖精》这部动漫电影算是光明开局,黑暗收尾,其实从作品的制片厂来看他就应该有一个好结局,借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这唤醒童年记忆的情怀,《浪浪山小妖精》可以说是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

[浮云]傅首尔“代言”《浪浪山》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不少博主出面批判《浪浪山》真是不会选人,傅首尔也再度迎来了一次狠批。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傅首尔现在的困境有多难,想要逃离几乎是不可能了,只要出现马上就会被群起攻之,未来也必然是多灾多难。

为什么傅首尔一出现就会被全网抵制?她真的不能做改变了吗?

《浪浪山小妖精》这部动漫电影算是光明开局,黑暗收尾,其实从作品的制片厂来看他就应该有一个好结局,借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这唤醒童年记忆的情怀,《浪浪山小妖精》可以说是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

电影刚上映的评价也确实如此,凭着它温暖人心的故事和精良制作,几乎收获了满分好评,9.8的评分让多少电影望尘莫及,多少影迷开始兴奋起来,觉得这部作品就是继《哪吒》以来国产动漫崛起的又一代表。

《浪浪山小妖精》之所以能让人看的高兴,主要是很有代入感,讲的是一个小妖怪追求梦想的平常事,可恰恰是这份平凡却是无数个你我在现实生活的写照,我们是如何在泥沼里挣扎,如何依然心怀希望的,在电影里有了体现。

而且不论是大人小孩都能看,大家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都能从那只小妖怪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共鸣,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作品,现在评分暴跌,而导致这一切的竟然是本应“锦上添花”的宣发会。

或许是片方觉得即便“酒香”也怕“巷子深”,自己也想尝试一下新的受众群体,也就是近年来声势浩大的“她经济”群体,有些女性关注自我成长,消费能力惊人,这无疑是个诱人的目标。

从商业营销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现在想要赚钱就是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但是在实际上,这步棋下得实在是太险、也太急了,首先在不少人的眼中“她经济”本身就有些令人抵触,其次电影选择了更有争议的“傅首尔”。

标签完全不对版

傅首尔在网络上代表的人群实在太明显了,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自带流量和标签的一个人,而且大多数都是负面的,她参加《再见爱人》之后就被贴上了辩论犀利、金句频出、强势独立的标签,以及那段被她反复咀嚼,最终走到终点的婚姻都深入人心。

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她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和前夫老刘的那些矛盾,傅首尔亲手把那段经历变成了一场公开的、充满戏剧张力的“处刑表演”,她越是把婚姻的琐碎化为段子,越是吐槽丈夫“不争气”,她的事业就越是风生水起。

但这种表演是把双刃剑,成就了她也让她无法脱离标签,当她站在《浪浪山》的宣传台上,她带来的就不只是她个人,而是自己的全部标签,“离婚女”、“大女主”、“对爱人苛刻”她和另一位以“逃离家庭”闻名的苏敏阿姨一起。

两人开口谈论的自然离不开婚姻、出走、独立这些她们最擅长、也最被公众熟知的话题,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一个“合家欢”的电影被生生变成了“合家拆”的现场访谈,傅首尔口中的“勇敢出发”被解读成了女性就是应该从家庭关系中的“突围”。

这与电影本身那个关于小人物实现梦想、充满温情的内容完全不匹配,傅首尔和苏敏的出现不是惊喜,而让人觉得冒犯,网上的评论一针见血,说看完宣传,感觉就像猪妈妈为了追求自我,把家里瘫痪的丈夫和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扔下,自己走出浪浪山了。

观众的情绪彻底被点燃了,老观众觉得遭到了“背叛”,他们喜爱那个包容、温暖的故事,却被强行贴上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独立女性”标签,片方想要争取的新观众,非但没被吸引,反而因为这种生硬的说教,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大家花钱进电影院,是为了看个好故事放松身心,不是为了坐下来听人上课,更不是为了在一个本该共情的时刻被迫选择站队,最终结果就是故事被标签淹没,艺术被商业绑架,电影口碑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谷底,票房增长停滞,甚至影响到了公司的股价。

片方试图“两头都占”的贪心,最后落得“两头都空”的下场,傅首尔也再次被自己的标签反噬,自从离婚后,她赖以成名的“婚姻故事”素材库已经枯竭,创作力随之减退,她努力寻求转型,尝试直播,甚至跨界演戏,但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是很顺利。

一些公众和节目组想从她身上看到的,还是那个脖子一梗就要和人辩论的傅首尔,只要她出现,人们就会自动给她归类,.情绪也会跟着上涨,她觉得委屈,认为自己只是在讲普遍的道理,却被铺天盖地的恶意包围。

但她或许忘了,当一个人长期将自己标签化并从中获益时,就必然要承担这个标签带来的所有反作用力,傅首尔看上去瘦了很多,形象上的改变可能是想连自己身上的标签都改变,毕竟贾玲、麦琳等女星都曾通过形象重塑,也都迎来了事业的新高峰。

但对傅首尔而言,挑战可能更大,因为深入人心的不只是她的外形,而是她言语和姿态里那股“强词夺理”的劲,皮囊可以改变,但公众心中那个“傅首尔面相”的印象却难以轻易抹去。

这场风波里任何人是没有赢家,《浪浪山》这部电影因为傅首尔而走向下坡路,真正的电影内容反而没有多少人讨论了,成了一个令人叹息的营销败笔,而傅首尔则再次被观众市场残酷地否定了。

只能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内心也愈发敏感,试图用一个时髦的、具有煽动性的话题让自己火起来,却是能在短时间内吃到大量的流量,但这也是一种懒惰,流量和话题固然诱人,但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可能带来反噬,傅首尔就是最好的例子。

来源:墨染史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