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它过誉,有人嫌剧情不合理,还有人争论它对女性是否友好,奇怪的是,再多负面评论也没拉低分数,反而悄悄涨了0.1,这部剧我刷了三遍,它能火八年不是没道理。
《非自然死亡》这部日剧有点意思,豆瓣评分稳定在9.5,按理说该是公认的神作,可讨论区里争议从没断过。
有人说它过誉,有人嫌剧情不合理,还有人争论它对女性是否友好,奇怪的是,再多负面评论也没拉低分数,反而悄悄涨了0.1,这部剧我刷了三遍,它能火八年不是没道理。
它讲的是UDI法医中心的故事,一群人通过解剖遗体查死因,看似是探案剧,核心却从来不是抓凶手。
剧里的死亡场景,大多没有惊天阴谋,反而满是日常的残酷,有位加班到深夜的父亲,骑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就这么没了;一个女孩只是被同事传染了病毒,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还有二十六个受害者,仅仅因为满足了杀人狂的妄想就丢了命。
这些情节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死亡原来这么轻易,我们能活着,好像真的是种幸运。
更戳人的是,剧里没把焦点放在凶手身上,反而盯着死者身边的人,主角三澄的妈妈曾带着全家自杀,只有她活了下来。
她这辈子都在琢磨,为啥妈妈要这么做,自己活着到底对不对,中堂医生的女友被杀害后,他整个人像丢了魂,甚至违背规定私自解剖遗体,毕竟除了给女友复仇,他没别的生活支点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校园霸凌那集,横山被欺负得活不下去,选择自杀想让霸凌者愧疚。
另一个被霸凌的白井帮他揭露了真相,本以为是解脱,可最后白井也自杀了。
后来我才想通,他是过不了自己那关,怪自己没早点帮横山,这种生者的愧疚,比死亡本身更折磨人。
这部剧没光卖惨,它慢慢给了活着的答案,编剧野木亚纪子完结后发过条推文,说只要活着,就会面对死亡和不公,愿大家的旅程都光明点。
这句话算是点透了整部剧的内核,剧里的人都在学着和绝望相处。
三澄刚开始安慰失去男友的女人时,只会说“难过也要吃饭”,那时候她是不敢直面绝望,只能用吃饭压下去。
到了剧尾,她笑着说“有时间绝望不如去吃东西”,这时候她是真的不怕了,团队里的人也各有各的活法。
东海林说要找到和周围的连结,所长觉得大家只是碰巧活着,不用把死亡当不吉利,中堂最后也想通了,要“以对方会原谅的方式活下去”。
这些话听着普通,却都是实打实的生存智慧,剧里的理想主义也很动人。
三澄作为女性法医,在法庭上被人说不专业,最后靠实力赢回尊重;UDI团队为了给加班死的同事讨说法,直接罢工对抗老板;面对连环杀人犯,他们没讲什么大道理,只说“没人会理解你,可悲的你没人救”。
本来想觉得这些情节太理想化,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剧播出后日本校园霸凌举报率真的涨了不少,过劳死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原来好的影视剧,真的能悄悄改变现实,剧里主题曲《Lemon》一响,我就知道又要落泪了。
歌词里说“就请你将我的一切全部遗忘吧”,这不是逃避,是给生者的解脱,我们总在学怎么活着,却没人教我们怎么面对死亡和痛苦。
这部剧就像个老师,告诉我们哪怕经历创伤,哪怕遭遇不公,也能好好活下去,现在再看剧里那句“我哪有时间绝望”,我才算真正懂了。
不是说不能绝望,是绝望过后,还是要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毕竟,活着本身,就是最了不起的事。
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与温柔抚慰,让《非自然死亡》超越了普通探案剧的范畴,它用解剖刀划开死亡表象,却将手术刀般的精准投向生者的内心世界。
当三澄医生说出"有时间绝望不如吃好吃的"时,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金句,实则是历经创伤后淬炼出的生存哲学。
剧中每个角色都在用不同方式诠释着:活着不是被动承受命运,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拥抱光明。
中堂医生从偏执复仇到与自我和解,东海林在世俗烟火中寻找生命支点,所长用幽默消解死亡的沉重,这些轨迹交织成一幅当代人的生存图鉴。
最难得的是,剧集始终保持着克制的温柔——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却用温暖的叙事让观众在泪水中获得治愈的力量。
当片尾曲《Lemon》的旋律响起,那些关于死亡、遗憾与救赎的故事,最终都化作对生命最真挚的礼赞。
来源:律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