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电影版《机动警察/機動警察パトレイバー the Movie》系列两部作品与《攻壳机动队/攻殻機動隊》(1995)的4K重制版接连上映。
动画片《天使之卵》(1985)中国香港4K版海报
2025年,押井守作品迎来大量"重启"。
10月,电影版《机动警察/機動警察パトレイバー the Movie》系列两部作品与《攻壳机动队/攻殻機動隊》(1995)的4K重制版接连上映。
电影《红眼镜》(1987)日本版海报
前一年,押井守首部真人电影《红眼镜/紅い眼鏡》(1987)的重制计划也通过众筹得以实施。
在这波经典作品上映浪潮中,被押井守本人称为"决定性作品"的《天使之卵/天使のたまご》(1985)以4K修复版形式重现银幕,引发业界与影迷的广泛关注。
天野喜孝
这部诞生于40年前的作品是押井守作为导演的首部原创动画,由以《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游戏系列闻名的天野喜孝担任艺术指导。
加之天野喜孝的设计,这部几乎没有台词、推进缓慢的故事被视为极其"难懂",但或许正因如此,它也获得了追捧。
押井守
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回看这部动画片,当观众亲身面对这部押井守作品中镜头的缺席时,或许能感受到些许不同的意味。
该作品作为手绘到极致的神秘性——那是一个圣域般的幻想世界。
对于生活在"押井守之后"世界的观众而言,如果一部动画没有再现镜头,那么它(无论有意与否)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镜头缺席的建构"。
动画片《天使之卵》(1985)美国4K版海报
与奠定押井守评价的《机动警察》系列之后那些照片写实主义的世界相比,本片的基调乍看之下似乎截然相反。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极其奇幻,相当缺乏现实感。
押井本人常言这并非前卫电影,而始终是志在娱乐,但它显然是一部异质作品。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几乎无台词的叙事方式,成为日本动画史上的一部传奇之作。
动画片《天使之卵》(1985)剧照
在2025年11月17日的专访中,押井守坦言:"这部作品让我学到了布局的重要性。"
他特别提到与艺术总监小林七郎(1932-2022)的合作经历,"通过这部作品,我从小林七郎先生那里学到了布局是多么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
押井守
该片的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技术考古。制作团队在重现原始画面时发现,当年创作者们在赛璐珞叠加方式上展现出惊人的独创性。
押井守回忆道:"这次借着重制版时隔许久再次观看,我再次感慨,他们当年居然能如此执着于每一根线条。"
这种对手工技艺的极致追求,在当今数字动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在谈及作品的创作初衷时,押井守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大约10年前《天使之卵 分镜集/天使のたまご 絵コンテ集》再版时,他曾提到这部作品受到师父——动画界前辈鸟海永行(1941-2009)的极力赞赏,但原因始终成谜。
《天使之卵 分镜集》书封
"他很少见地表扬了这部作品,相当赞赏。"押井守回忆道,"师父说'你为日本动画做了件大好事'、'可以感到自豪'。因为我本以为师父肯定会生气,所以当时很意外。"
这份突如其来的肯定成为押井守创作生涯中长久萦绕的疑问。
影片中少女在废墟世界中游走的意象,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核心叙事。
鸟海永行
押井守解释说:"这部作品让我思考'制作电影'之根本。"
他特别强调影片中技术探索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工作人员们是心满意足了,但在商业层面上观众完全不买账。我当时觉得那样也行,但这事到底对不对,就是个问题了。"
在技术层面,《天使之卵》展现出前瞻性的探索。
押井守首次在此作品中意识到"相机镜头"的重要性,这一发现直接影响了他后续的创作轨迹。
"其中一个没有的,就是镜头的意识。"他坦言,"我自此之后,开始用镜头来思考事物。"
这种觉醒在后续的《机动警察》系列和《攻壳机动队》中发展成熟,形成标志性的"布局系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坦克列队出现的场景,分镜图上标注着"长焦点镜头用画面"的指示。
押井守解释说:"这个场景在分镜阶段确实考虑到了镜头特性,虽然在最终呈现上可能不如后期作品那样彻底。"
这种对镜头语言的早期探索,成为押井守作者风格形成的重要转折点。
此外,在《天使之卵》时期的押井守,也并非完全没有镜头意识。
例如,在少女身旁突然出现排成一列纵队的坦克接连登场的镜头序列。这正是天野喜孝笔下的奇幻空间,被"现实"触感突然侵蚀的场景。
面对影片长久以来"难懂"的评价,押井守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如果要谈技术方面,我觉得可说的东西有很多。对于业界人士来说,我认为这部作品是值得一看的。"
押井守
但他也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业界人士通常不会去谈论这些。所以我就是因为说得太多而招人讨厌了......"这种对创作理念的坦诚交流,正是押井守独特的创作态度。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回看这部动画更具特殊意义。
《所有电影都将变成动画》书封
随着生成式AI视频技术的突破,动画制作的传统工艺面临全新挑战。
押井守早在2004年出版的访谈集《所有电影都将变成动画/すべての映画はアニメになる》中就预见性地指出,在数字影像制作过程中,所有动态影像本质上都具有动画特性。这一观点在当今AI视频生成时代显得尤为前瞻。
这不仅指《阿凡达Avatar》(2009)或《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2012)这类作品CG技术水准之高,也包括Ins上的故事、VTuber或TikTok博主的视频直播,在屏幕上它们同样都是像素,就此意义而言也都是"动画"。
如今AI所做的,正是从动画中剥夺"赋予动态"的手工触感——这可谓是"动画的动漫化",其结果如同某种无机物在蠕动,其负面效应尤为显著。
但恐怕,地球上热爱动漫的人们,一直以来都从这种变形作用中找到了某种肯定性。究竟该如何探寻这种肯定性呢?让我们再次回到押井守这里。
押井守的成就,在于他在自己的动画中模拟了镜头、模拟了电影。
在押井守确立其声誉的1980至1990年代,恰与CG技术的飞跃发展同步,他始终是"所有电影都将变成动画"这一命题的实践者。
这是一项试图通过动画来重新定义作为"先行媒介"的电影之条件的尝试,同时,通过使动画向电影靠拢,也揭示了电影本身也在向动画接近的事实。
押井守既通过"赋予动态"来构建虚构世界的现实主义,同时也进行着将作为现实的电影彻底变形的"动漫化"。
动画片《天使之卵》(1985)日本版海报
如果说押井守的世界观是由这两者共同构筑的,那么或许迄今为止,人们只充分谈论了前者的成就,而对后者的潜力挖掘不足。
押井守在让动画看起来像现实的同时,也将现实本身彻底变形了。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中才频繁出现关于现实与虚构边界的认识论主题,而并非仅仅单方面地让虚构逼近现实。
从本片的经验出发,押井受作品向着照片写实主义的世界观"成熟"了。
押井守这样描述他的创作感悟:"正是通过制作这部作品,我才明白,作为导演,必须能在商业电影的框架内彻底实现自己的表达欲求。"这种在艺术探索与商业考量间的平衡,成为他后续创作的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天野喜孝为本次4K重制版特别绘制了新版海报视觉图,主角选择了作品中的少年形象。
这个选择或许暗示着对作品全新解读的可能。
押井守
在原片结尾,少年被留在了那个奇幻世界,而镜头却逐渐远离,这个充满隐喻的结局至今仍引发着各种解读。
在谈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时,押井守认为创作无法脱离特定历史环境。
"我那个时代恰好处在一种试图彻底颠覆一切、怀疑所有事物的、某种激进的时代氛围中。"
这种将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相联系的观点,为我们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线索。
如今,随着修复版的完成,新一代观众将有机会重新审视这部充满谜团的作品。
押井守表示:"我觉得现代是制作不出这样的作品的。"这句话既是对过往创作环境的怀念,也是对当下动画产业发展的思考。
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天使之卵》所展现的手工质感与艺术执着,或许正是当代动画创作中所欠缺的珍贵品质。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对"现实"是如何被"构建"的保持自觉——这曾是传统伦理的存在方式。
对于2025年的网络用户而言,这或许是(即使是无意识地)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握的素养。
在"动画"极度膨胀的今天,这种素养似乎一直都很有效。
故《天使之卵》这部历经40载时光洗礼的作品,至今仍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押井守所言,这部作品成为他不断回归的"原点"。
在动画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当下,《天使之卵》的修复重映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动画本质的再思考。
从这部作品出发,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押井守的创作脉络,以及日本动画在过去40年间走过的艺术探索之路。
动画片《天使之卵》(1985)日本版预告海报
来源:石坊青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