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看剧名,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又来搞女性对立那套?但看完才发现,这剧简直是给观众设了个“陷阱”,表面在指责“她”,实际却把矛头对准了藏在背后的“他”。
最近有部美剧刚开播就火得一塌糊涂,豆瓣直接冲上9.1分。
名字听着就带点争议,《都是她的错》。
光看剧名,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又来搞女性对立那套?但看完才发现,这剧简直是给观众设了个“陷阱”,表面在指责“她”,实际却把矛头对准了藏在背后的“他”。
剧一开始就来了个暴击:职场妈妈玛丽莎去接5岁儿子米洛,结果孩子不见了。
为啥会丢?因为她轻信了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安排了这场玩伴聚会。
就这一个疏忽,舆论的矛头立刻对准了她。
社交媒体上骂声一片,犯罪播客分析她的“失职”,连她自己都在怀疑是不是做错了。
你看,这不就是现实的缩影吗?现实里,妈妈带娃出点啥事,总有人跳出来说“当妈怎么这么粗心”。
剧里特意塑造了玛丽莎的双重身份,她既是成功的职业女性,又是独自承担育儿压力的妈妈。
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连轴转,这种“隐形劳动”根本没人看见,一旦出问题,责任全扣在她头上。
随着剧情推进,越来越多角色进入视野,保姆凯莉、朋友詹妮,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被怀疑。
观众也跟着剧情,一会儿觉得这个可疑,一会儿觉得那个有问题。
但谁能想到,最“完美”的丈夫彼得,才是一切的始作俑者。
六年前一场车祸,他偷偷调换了濒死的婴儿,把凯莉的亲生孩子据为己有。
之前所有对女性的怀疑,都是在给这个男人打掩护。
彼得这个角色太值得琢磨了,表面看,他是体贴的丈夫、温柔的父亲,可实际上,他的“完美”全是建立在谎言和操控之上。
对妻子,他让玛丽莎独自承担育儿压力,出事后还默许社会对她的指责;对兄弟姐妹,他利用莉亚的童年创伤和布莱恩的残疾,牢牢掌控着他们的生活;
就连六年前的车祸,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父亲”形象,才做出调换婴儿的决定。
剧里有个细节特别讽刺,当凯莉以亲生母亲的身份来“抢孩子”时,社会对她的恶意更大。
一个工薪阶层的女性,怎么敢挑战中产家庭的“母亲”地位?这其实暴露了阶级差异下的双重标准。
富裕阶层的玛丽莎虽然被指责,但相比凯莉,她承受的压力根本不算什么。
剧集通过这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撕开了社会对女性的多重压迫。
更绝的是结局的处理,彼得杀了人,法律却拿他没办法,最后是玛丽莎用毒药终结了他。
侦探阿尔卡拉斯明明知道真相,却选择了隐瞒。
为啥?因为他自己也有苦衷,为了给特殊需求的儿子争取名额,他也曾违背过原则。
这就形成了一种镜像,法律在特权面前无能为力,普通人只能用“法外正义”来寻求公平。
玛丽莎和詹妮最后那抹微笑,初看有点诡异,细想却满是心酸。
在父权制和失灵的法律体系面前,女性只能靠结盟来保护自己和孩子。
这不是正义的胜利,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整部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偏见。
一开始,我们跟着剧情指责玛丽莎,后来怀疑凯莉,其实都是掉进了“归罪于她”的陷阱。
直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出在那个躲在背后的“他”身上。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习惯了把责任推给女性,却忽视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都是她的错》好看就好看在,它不只是一部悬疑剧,更是一堂生动的性别反思课。
它用精密的叙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轻易说出“都是她的错”时,可能正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牵着走。
真正的平等,从来不是指责某一个女性,而是打破那些让女性陷入困境的制度和偏见。
这大概就是这部剧能爆火的原因,它戳中了现实的痛点,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到底是谁的错?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偏见的帮凶?
来源:姑苏九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