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怪奇物语》第五季最终集《TheRightsideUp》的第一次全员读本,就在这里举行。
2024年9月8日,Stage16的休息室挤得满满当当。
《怪奇物语》第五季最终集《TheRightsideUp》的第一次全员读本,就在这里举行。
房间里的人大多从第一季就跟着剧组,一待就是十年。
能让整个剧组如此重视的读本,在影视圈里并不常见。
《怪奇物语》的剧本打磨得太久,美术、服装这些部门为了赶工搭景,早就拿到了部分“还没给Netflix看过”的剧本页面。
这也意味着,当天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读到完整的结局。
演员们起哄着让导演MattDuffer先讲几句,可他偏不按常理出牌。
“我们写字比讲话强”,一句话说完,就没了下文,“我们想说的都写进剧本了,看剧本比听我讲话有用”。
才读到一半,房间里就已经有人忍不住落泪。
诺亚・施纳普的一句话戳中了所有人,他说那种感觉不只是角色在告别,更像是在给自己的十年写句号。
这话一点不夸张。
他演的威尔从第一季到终季,从12岁长到22岁,现实里的青春期和角色的成长完全重叠,早就分不清哪里是剧情哪里是生活。
大卫・哈伯的感受更真切,他说读本那天“像是在讲述自己的家人”。
想想也是,第一季的故事多简单,就是几个孩子在地下室打游戏,没想到一路拍到现在,变成了关于牺牲、成长与告别的宏大终章。
“光是时间的流逝,就足够让人感到震动”,这句话说出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声。
编剧PaulDichter读完剧本后,直接去找了另一位导演Ross。
他说自己终于意识到,“我在这部剧里的旅程真的结束了”。
可Ross的反应却很平静,只是淡淡回应“我还有几个月要拍,还有一年后期”。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他不是不难过,只是根本来不及把读本当作一个告别的节点。
本来以为读本日的眼泪已经够多了,没想到拍摄最后几场戏时,大家的情绪反而被放得更大。
制作组特意调整了拍摄计划,让每位主演的最后一场戏,刚好就是他们在这部剧里的最后一个拍摄日。
这种安排看着贴心,实则让告别变得更难承受。
玛雅・霍克记得特别清楚,她的最后拍摄日连续拍了十二个小时的高强度情绪戏。
一整天下来,她几乎都在流泪,“那是一种真实到可怕的体验,好像我的人生也在随着剧本发生变化”。
换做任何人,对着一群相处十年的伙伴演告别,很难不代入自己的情绪。
温娜・瑞德的杀青日更是意外不断,施纳普原本以为会很轻松,结果一进她的拖车,就直接抱着她痛哭。
“我以为这是工作上的告别,结果才发现这是不可替代的十年”,这句话里的不舍,估计只有一起走过十年的人才能懂。
达弗兄弟其实比任何人都更难承受这种告别。
Matt坦言,每一次演员的告别都像一次情绪的重击,“我原本想坚持几次不哭,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这也能理解,这部剧就像他们的孩子,从构思到拍摄,十年间投入的心血外人根本想象不到。
终季的最后三十五分钟几乎全是告别戏,Ross在剪辑室重看这些镜头时,感受到的情绪比拍摄当下更强烈。
“他们不是在演,他们是真的在和这段人生告别”,这句话点透了核心。
这些演员从少年到青年,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都和这部剧绑定在一起,角色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如此看来,《怪奇物语》能成为现象级剧集不是没有原因的。
它不只是一部充满奇幻元素的剧,更像是一个载体,记录了一整代演员的青春。
从2016年开播到现在,十年时间里,演员们和角色同步成长,剧组里的伙伴变成了家人般的存在。
观众对这部剧的感情也同样深厚,很多人从中学追到大学,从单身到成家,这部剧成了他们人生重要节点的见证者。
搞不清是观众陪伴着剧集成长,还是剧集陪伴着观众变老,这种双向的情感联结,让终季的每一场告别都更有重量。
达弗兄弟曾说,他们想通过这部剧讲述“成长与陪伴”,现在看来,他们不仅做到了,还做得远超预期。
拍摄时的每一次哭戏,杀青时的每一个拥抱,读本日的每一滴眼泪,都不是刻意煽情,而是十年真情的自然流露。
《怪奇物语》的终季还没播出,但那场读本日的告别已经足够让人动容。
Stage16里哭的不只是剧中的角色,还有那些把青春留在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十年时光,一场盛大的告别,这部剧或许会落幕,但它留下的青春记忆,会永远留在观众和主创心里。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