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有过漫画创作经历的人来说,一个核心问题始终存在:当你开启一部新作时,最初的灵感锚点究竟是什么?近期,以《植木的法则》闻名的日本漫画家福地翼,提出了一套关于漫画家创作类型的划分标准,瞬间点燃了创作者与粉丝群体的讨论热情。
对有过漫画创作经历的人来说,一个核心问题始终存在:当你开启一部新作时,最初的灵感锚点究竟是什么?近期,以《植木的法则》闻名的日本漫画家福地翼,提出了一套关于漫画家创作类型的划分标准,瞬间点燃了创作者与粉丝群体的讨论热情。
福地翼将漫画家大致归为两大阵营:一类是“画面驱动型”——因脑海中浮现某个想定格的特定画面或场景,便以此为起点展开创作;另一类则是“故事驱动型”——因怀揣某个想讲述的故事,进而提笔构建世界。他毫不讳言自己属于后者,还顺带提及“某部海贼题材漫画的作者应属前者”,并坦诚自己曾想尝试画面驱动的创作模式,却深感其难度之大,感叹“创作果然各有适配之道”。
这番论断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们不仅对照标准剖析自己的创作习惯,更将目光投向知名漫画家群体。而福地翼口中的“海贼漫画作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航海王》的尾田荣一郎。关于“尾田是否真的属于画面驱动型创作者”,粉丝们各抒己见,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眼见讨论愈发热烈,福地翼特意补充说明,进一步厘清自己的观点:“之前的表述可能不够精准。所谓画面驱动,是先敲定某个核心画面——尤其是高潮场景,再反向推导故事的前因后果;而故事驱动,则是先搭建大致的故事框架,再逐步填充细节、丰满内容。这才是我想表达的核心区别。”
他还分享了自己倾向“故事驱动”的深层原因:“仔细回想,我之所以偏爱从故事入手,核心是比起‘画好某个画面’,更渴望让读者体验‘猝不及防的痛快反转’——这才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所以我常会故意让故事进入‘连自己都猜不到后续’的状态,这种不确定性,自然和从结果倒推的创作逻辑不太兼容。”
不过他也坦言,创作并非非黑即白:“啊,必须补充一点——我虽从故事开端构思,但一旦想到关键结局,也会反向梳理调整细节。整个创作过程,其实就是‘推进-回溯-修正’的循环往复,话说这应该是最常见的创作状态吧?”
福地翼的分享引发不少共鸣,有网友留言感慨:“单是想象‘先定画面再倒推故事’的操作,就觉得难度拉满了……”这场关于创作起点的讨论,也让更多人窥见漫画家们背后截然不同的创作逻辑。
来源:再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