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让泫雅在舞台上晕倒的病,也让很多上班族在地铁上突然晕倒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11-13 14:39 1

摘要:2024年11月9日,韩国歌手金泫雅在首尔一场演唱会的舞台上突发意外。当时她正随着强劲节奏完成舞蹈动作,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在镜头捕捉到她眼神涣散的瞬间后,整个人向前倾倒,被身旁的伴舞和工作人员及时扶住。这段现场视频随后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全球粉丝对其健康状

2024年11月9日,韩国歌手金泫雅在首尔一场演唱会的舞台上突发意外。当时她正随着强劲节奏完成舞蹈动作,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在镜头捕捉到她眼神涣散的瞬间后,整个人向前倾倒,被身旁的伴舞和工作人员及时扶住。这段现场视频随后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全球粉丝对其健康状况的担忧。事实上,金泫雅此前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就曾公开透露,自己已被确诊为迷走神经性晕厥,最严重时一天内会出现多次晕倒症状。


舞台上的突发状况并非个例。在早高峰的地铁车厢、挤满人的候车大厅、甚至是日常办公的工位前,突然头晕、眼前发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掏出糖果吃下后症状缓解,有人却发现吃糖根本无效,直到就医检查才知晓并非低血糖作祟。这些看似偶然的身体反应,实则是身体在发出明确的“承压信号”。医学临床数据显示,引发头晕、晕厥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类:低血糖、迷走神经性晕厥,以及虽不直接导致晕厥但常引发不适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三种情况的症状存在相似之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低血糖:大脑发出的“能量告急令”
人体大脑的运转完全依赖葡萄糖供能,对能量供给的稳定性有着极高要求,一旦血糖水平低于临界值,就会立刻启动全身预警。26岁的职场新人林晓雨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加班到下午四点,她突然感觉指尖开始发麻,紧接着手心冒出冷汗,心脏像揣了只兔子般狂跳,强烈的饥饿感瞬间袭来。她挣扎着走到便利店买了一瓶含糖饮料,喝下不到五分钟,所有不适症状就逐渐消退。事后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她这是典型的低血糖反应。
医学研究明确界定,当人体血糖数值低于70mg/dL(即3.9mmol/L)时,身体会快速调动应急体系。此时肾上腺会分泌大量激素,促使肝脏分解糖原补充血糖,这个过程中就会伴随心跳加速、手脚颤抖、出冷汗等症状。若血糖持续下降至54mg/dL(即3.0mmol/L)以下,大脑供能就会出现严重不足,进而出现言语含糊、意识模糊等表现,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昏迷,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
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低血糖只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困扰。实际上,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餐后反应性低血糖”,尤其在一次性摄入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后更为常见。2023年一项针对健康成年人的临床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在食用高碳水食物后的两到五小时内,容易出现胰岛素分泌失衡——前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飙升,后期又因胰岛素过度分泌造成血糖骤降,部分受试者的血糖最低可降至55mg/dL。这种情况在学生、上班族等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尤为高发。
识别低血糖的关键在于症状与进食后的关联。其典型表现为全身多系统同步发出“求能信号”,除了心慌、手抖、出冷汗,还会伴随明显的饥饿感,且在摄入含糖食物后几分钟内症状就会显著缓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尤其是在夜间或运动后发作,需及时就医排查胰岛素瘤等潜在疾病。长期反复的低血糖发作,会使大脑对低血糖的感知阈值升高,逐渐进入“低血糖无感知状态”,增加昏迷风险。


迷走神经性晕厥:身体启动的“自我保护闸”
与低血糖的渐进式发作不同,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到来往往毫无征兆,金泫雅的舞台晕倒就属于这种情况。据她的经纪人后续透露,事发当天演唱会现场气温较高,舞台灯光照射下温度更高,且金泫雅已连续完成三场高强度表演,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这些因素叠加,最终诱发了她的旧疾。这种晕厥类型在普通人群中也极为常见,2024年发表在《国际急诊医学杂志》的一项系统综述显示,全球约有16.4%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迷走神经性晕厥。
32岁的护士张莉对此深有体会。一次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她刚将针头刺入血管,就突然感觉耳边传来嗡嗡声,眼前的景象开始逐渐发黑,身体不受控制地向下瘫软。同事及时将她扶到椅子上平卧,大约半分钟后她才恢复意识,醒来后全身乏力、额头冒汗。医生分析,她的情况是典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由看到血液的视觉刺激引发。
这种晕厥的发作机制与自主神经调节密切相关。当人体受到特定刺激时,比如长时间站立、情绪剧烈波动、看到血液或疼痛刺激等,迷走神经会突然过度兴奋,而交感神经则随之抑制。这种神经调节失衡会导致心率骤降、全身血管扩张,进而造成血压快速下降,大脑因短暂缺血而出现晕厥。从生理意义上讲,这种短暂的晕厥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快速降低代谢需求,避免大脑和心脏因长时间缺血受损。
迷走神经性晕厥有着鲜明的识别特征。发作前通常存在明确的诱发因素,部分人会出现前兆症状,如头晕、耳鸣、胸闷、恶心,甚至腹痛。发作时患者脸色苍白、四肢无力,倒下后因身体平卧使脑部供血恢复,通常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就能清醒,醒来后仅伴有短暂的疲劳感。与低血糖不同,这类晕厥发作时一般不会出现强烈饥饿感,进食含糖食物也无法缓解症状。
应对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核心在于快速恢复脑部供血。一旦感觉出现前兆症状,应立即寻找支撑物坐下或蹲下,避免突然倒地造成外伤。若已经晕倒,身边人员应将患者平卧,解开其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将患者双腿垫高约30厘米,促进血液回流至脑部。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清醒后不宜立刻站立,应先静坐几分钟,缓慢起身,防止再次晕厥。虽然这类晕厥多为良性,但频繁发作会影响正常生活,建议到心血管科就诊,通过倾斜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自主神经功能训练或药物干预。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身体拉响的“过度防御警”
还有一种常见的头晕心慌症状,既不是血糖不足引起,也不是神经调节失衡导致,而是源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29岁的互联网从业者陈昊就经常受到这种困扰,每次加班到深夜后吃宵夜,刚放下筷子就会感觉心跳加速,胸口发闷,头晕目眩,手脚却冰凉。他起初以为是低血糖,吃了糖果后反而感觉更不舒服,直到去医院做了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才被确诊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属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一种表现。
人体的交感神经负责调节应激反应,在运动、进食、情绪紧张等情况下会适度兴奋,促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以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但在部分人群中,这种兴奋状态会出现失控。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在摄入葡萄糖后站立时,心率平均会上升21.2%,而健康对照组仅上升6.0%;同时患者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达835.2pg/mL,是健康对照组(356.9pg/mL)的两倍多。这种过度反应会导致身体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诱发因素多样,除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长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过大、过量摄入咖啡因、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导致其发作。其典型症状包括心率突然加快、胸闷气短、头晕头痛、手脚冰凉、焦虑不安等,部分人还会出现视物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由于这些症状与低血糖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被混淆,但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的不适,在摄入含糖食物后不仅不会缓解,反而可能因血糖波动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加重症状。
缓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关键在于让身体从“过度防御”状态回归平衡。日常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期熬夜;饮食上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尤其要减少高糖、高咖啡因食物的摄入;餐后不宜立刻站立或进行剧烈活动,建议静坐15到20分钟后再缓慢起身。对于频繁发作的人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测试等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上海地铁2号线的早高峰车厢里,一位年轻女孩突然扶住扶手,脸色苍白地蹲下身,旁边乘客递来的糖果她摇了摇头,缓了片刻后才逐渐恢复;在北京某医院的注射室,一名男子看到针头后瞬间晕倒,护士立即将他平卧并垫高双腿;在深圳的写字楼里,刚加完班的年轻人吃完外卖,捂着胸口感觉心跳加速,走到窗边透气许久才缓解。这些日常场景中发生的不适,都是身体在以不同方式传递信号。
不同的身体警报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对应的应对策略也各不相同。当手心湿冷、心慌伴随饥饿感时,一杯含糖饮料可能就能解决问题;当久站或受刺激后眼前发黑时,及时蹲下或平卧是最佳选择;当餐后或熬夜后心跳加速时,需要的是安静休息和规律作息。这些信号无关“脆弱”,而是身体为了保护自身发出的善意提醒,读懂这些提醒,才能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

来源:曹闻新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