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见过一个七岁女孩,在异国他乡学会扫地、喊“妈妈”、喝可乐的时候,眼神里藏的是思念,还是认命?
你见过一个七岁女孩,在异国他乡学会扫地、喊“妈妈”、喝可乐的时候,眼神里藏的是思念,还是认命?
安娜不是被带走了,是被重新种在了一块陌生的土里。
她每天背着手在客厅转圈扫地,不是因为被命令,是她发现——扫干净,就能换到一包薯片。
她现在会用中文说“我要喝水”,但夜里睡觉,还是会抱着那件 Pakistani 传统刺绣小毯子,怎么也不肯放下。
学校给她安排的心理老师,每周两次,聊完她都笑着说“没事”,可老师知道,她画的最后一幅画,是两个女人站在一座桥两侧,谁都不伸手。
苏美拉在拉合尔,每周三次视频,每次都哭到最后没电。
她报名了中文班,学得比小学生还认真,可老师问她为什么学,她只说:“我想听懂我女儿说的每一句话。
”她不是不想来,是怕来了更难收场。
皮衣哥没拦她签证,可他也没让她动身。
他怕的从来不是文化差异,是他自己都搞不清,他到底是想当个“好爸爸”,还是想继续靠这场闹剧活着。
直播打赏少了三成,没人提,但他自己知道,观众不爱看一个不笑的男人。
他最近在卖伊斯兰堡的房子,朋友圈只发了一张空房间的照片,配文是:“该走了。
”可他没说要去哪。
网上骂声还在,#BringAnnaBack的话题底下,有人说“这是跨国拐卖”,也有人说“人家好好的,别干涉别人家事”。
可没人问:如果换做是你女儿,被留在千里之外,只因为“她适应得不错”,你真能忍?
乌尔都语的对话被监控过,连一句“妈妈想你”都要过滤——不是防犯罪,是防失控。
安娜现在能听懂一半的普通话,可她还没学会怎么问:“他们什么时候来接我?
”
她不是不想问,是她已经学会,有些问题,问了也没答案。
我们总说孩子适应力强,却忘了,适应不是忘记,是把痛藏进笑容里。
她扫的每一遍地,吃的每一口零食,说的每一句“妈妈”,都不是成长,是求生。
来源:足智多谋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