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市场,泡菜不缺,但往欧美送泡菜?搬过去,西方大爷还真未必感冒。
来,话说李在明和金惠景,八年了老夫老妻,居然又扎进综艺。
到底是为
上节目,喊口号,推美食?这理由够新鲜么?
再看看时间点,正逢秋夕节,韩国本地最大节日。
美食综艺安排得这么正,气氛烘托,李在明亲自下场,
说要推动韩国美食文化,顺手就把国家经济瞄上了。
好家伙,政治明星除了吵选举,现在连“饭桌外交”也不落下。
网友怎么说?
“这是秀恩爱,还是秀料理?”有人直接开怼。
台媒也来凑热闹,评论区一片“吃瓜”。
一边说感情稳定,一边吐槽:“又借综艺洗形象?”
在圈里呆得久,看多了这剧情,真点都不意外。
李在明在节目里咋说的?
说韩国资源不多,靠文化,靠美食,得拉GDP。
嘴上功夫到位,韩团韩剧固然重要,核心还是食物。
这话也没错——确实靠泡菜、烤肉、饭卷撑面子。
不过说韩式料理无限发展?
稳住,哥们,这就有点飘了。
国内市场,泡菜不缺,但往欧美送泡菜?搬过去,西方大爷还真未必感冒。
要鲜活肉餐,西式那一套才是主流。
韩餐在亚洲还能撑撑场子,欧美就真不敢恭维。
别的不说,金惠景讲饭卷的段子,的确接地气。
确实,国外超市越来越多有饭卷,
但销量火爆?
这话是不是太直白?
美国人、日本人,把韩式饭卷当寿司,撑死是换个包装。
这文化输出似乎还差点意思?
韩流和美食到底哪一个能扛起“大旗”?
韩团、韩剧、整天刷屏全球,谁不知道BTS火成啥样?
但真说底蕴,依旧是“快消”套路。
吃一阵泡菜,会怀念么?
听一首歌,能记一辈子么?
想靠这些长久推动韩国经济?
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
韩国面积小,人口也就那样,圈内人都明白,没啥资源,剩下的当然靠文化跟美食刷存在感。
节目里夫妻档,气氛融洽。
但光在本地录,海外影响力有限,
难不成指望外国人看韩国综艺学做泡菜?
哪有那么简单。
网友吐槽也很到位:
“上综艺就能拉经济?”
“不是该去搞外交谈判吗?”
满分细节,谁不是一边看节目一边闷声吐槽。
但转念一想,也不能全说是作秀。
毕竟当前韩国压力山大,经济萧条,出口下行,外贸竞争激烈。
李在明这种流量担当,跳出来煽一锅美食,其实也不失为一场“温和软广告”。
从八年前那一档,到现在又上新节目,难道议员夫妇真的想转行娱乐圈?
不可能吧。
但这一波合体,情感营销、国民身份挂靠,
算是玩明白了综艺圈的流量密码。
这种战略,和蔡英文当年去喝珍奶宣传台湾小吃有啥区别?
一环套一环,政客都爱用这种表演。
但对比其他国家,韩国的文化输出其实套路很拼。
日韩互怼,韩国用偶像团体砸场,日方靠动漫和寿司撑起半边天。
谁玩得溜,谁抢到先手,还是得靠内容硬核—可韩食真有那么多铁粉么?
欧美市场,米其林三星,主打牛排龙虾,泡菜饭卷能进榜?
不乐观。
再说回节目本身,
两人互动毫无冷场,但观众真心买单?
有人磕糖,有人看美食,
其实根子里,大家心思都在“这能否真提振经济”上。
有圈内人私信问我,
“这是不是李在明为下次竞选预热?”
不排除。
娱乐圈和政坛,本来就是一墙之隔,谁还没蹭过热度?
但你不得不服,
有明星夫妻档加入,美食综艺立马能上热搜,话题讨论数爆表。
这操作,跟从政团队的公关手法,简直异曲同工。
可节目播完,饭卷泡菜能否真卖到欧美?
能否撑起韩国经济?
值得刨根问底。
大家都懂,这年头综艺节目少了真戏,多了假招。
网友刷屏吐槽:“韩式美食真有这么厉害?”
有粉丝站队:“至少他们认真推餐饮,比只靠明星打广告靠谱。”
争议一直在线。
夫妻二人形象算是再洗一遍,网友两极分化。
你说是政治营销?还是文化自信?
台媒报道,评论区直接炸锅,有的说“真想去韩国吃泡菜”,有的说“泡菜就是腌菜还能咋出圈?”
我这圈内人看多了套路,
说穿了,韩流能红多久?
美食能卖几碗?
韩国靠这个撑经济,能扛到哪年?
节目播了,评论留一半疑问,
你怎么看?
到底是夫妻秀爱情,顺便卖饭卷?
还是一场国家层面的餐饮战略?
你信吗?
泡菜饭卷能代表韩国文化走向世界?
还是只是一场说白了给本国人打气的综艺表演?
不说了,话题丢给你,
你觉得这节目是真心推美食?还是政客又来“博眼球”?
留言说说,谁真买单了?
来源:慈禧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