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暴风圈》编辑向全智贤道歉,不应该向中国观众道歉吗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10-05 16:33 2

摘要:“全智贤翻车”五个字刚挂上热搜那天,办公室里最佛系的95后同事都忍不住“卧槽”了一声——毕竟上一秒还在刷她代言的护肤广告,下一秒就看见韩国交易所的股价跳水图,绿得比韭菜还精神。

“全智贤翻车”五个字刚挂上热搜那天,办公室里最佛系的95后同事都忍不住“卧槽”了一声——毕竟上一秒还在刷她代言的护肤广告,下一秒就看见韩国交易所的股价跳水图,绿得比韭菜还精神。

谁料这还只是序章,真正让中韩两边同时坐不住的,是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破天荒摁下的“行政审查”按钮:第一次把一部偶像剧当成外交地雷,逐字抠它有没有踩《放送法》第85条的红线。

消息一出,首尔圈的编剧群集体静音,像极了一起抄作业被班主任抓包现场。

CJ ENM更惨。

股价一周蒸发1.2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63亿,烧掉的钱足够拍三部《鱿鱼游戏》。

投资机构Meritz的报告写得直白:从“买入”到“减持”,就差把“你们自找的”贴在封面。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顺手补刀,预测今年对华文化出口得缩水12-15%,数字听着不大,但落在具体公司账上,就是一条生产线直接熄火。

中方的反击来得悄无声息,却更致命。

腾讯视频、爱奇艺们没喊口号,只是默默拉了个“六大平台群”,把待播韩剧统统拖回机房重审——据说三部已经过审、准备上线的小甜剧,因为“地图颜色不对”“主角穿了件疑似仿制五星旗图案的外套”被一键打回,连预告片都下架。

韩国编剧协会这才后知后觉,连夜起草新版《剧本创作伦理指南》,里面赫然多了一条“涉及邻国历史与符号,须先请文化外交顾问签字”。

早干嘛去了?

至于那几条被观众截成gif的“名场面”,其实没多新鲜:把香港棚户区硬说成大连,让反派一边背李白一边发出“怪味中文”,再配个滤镜阴间到家的“好战”设定。

编剧在粉丝群里解释过,说这是“架空宇宙”,观众别玻璃心。

可问题就在于,全球流媒体时代,你的架空刚好架到别人客厅,还把人家祖宗的诗念成rap,谁听了不皱眉?

首尔大学金度亨教授一句话戳破窗户纸:中韩自贸协定里写得明明白白,商业作品若构成“贬损性描述”,受害方可以索赔。

法律条文冷冰冰,但放在影视圈,就是真金白银的违约金。

更微妙的连锁反应在广告端。

中国广告协会监测显示,韩系品牌社交好感度单周下滑11个百分点,跌到萨德事件以来的最低点。

翻译成人话:从面膜到咖啡,只要包装上印着韩文,直播间弹幕就开始刷“避雷”。

品牌方紧急换物料,把“韩国原装”缩到看不清的6号字,再大写“全球供应链”,求生欲满满。

全智贤本人更惨,两个国产代言直接暂停续约,账面损失超过2亿人民币——相当于她拍《暴风圈》全部片酬再翻一倍。

网友调侃:以前叫“带货女王”,现在叫“带雷女王”。

有人把整件事归结为“文化差异”,听起来像和稀泥。

清华大学的一份跟踪研究倒给出具体比例:过去五年里,含中国元素的韩剧中37%存在明显误读,可真正闹到外交对峙的,仅此一例。

原因也简单,流媒体把“客厅”打通了,过去观众只能守着电视台,如今弹幕实时翻译,梗还没飘到片尾字幕,微博热搜已经安排到位。

文化差异还在,但传播时差被技术抹平,误会也就没了缓冲带。

事情走到这一步,两边都骑虎难下:韩国政府要保“创作自由”的金字招牌,又不敢让1.2万亿韩元继续蒸发;中国平台想留住吃韩流长大的那批用户,又怕被扣“监管过松”的帽子。

最新消息说,国际影视制作人联盟正张罗一份“跨文化敏感度评估标准”,打算以后拍剧前先打分,分数不够就别上线。

听起来像给熊孩子发行为手册,能不能管住另说,至少先让各方有个台阶下。

可观众没那么好糊弄。

豆瓣小组里高赞留言写得很白:不是不让拍反派,而是别把反派写成“中文十级”的疯子;不是非要吹中国,但起码别把李白念成“里白”。

一句话,赚钱可以,别砸锅。

锅砸了,股价、代言、海外市场一起陪葬,连带着晚上想追的剧也一起下架,这才是大众最直观的“痛感”。

至于后续,盯三点就够:韩国政府那份行政审查报告敢不敢公开全文;六大平台的“联合审查”会不会变成长期制度;国际联盟的标准究竟是和事佬,还是新一轮“文化软壁垒”。

答案没出来之前,韩剧迷们只能把《暴风圈》从追剧清单拖到政治观察样本——原来吃瓜吃到自家房子塌了,是这种滋味。

来源:仁爱火车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