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演唱会门票5万块钱,你会不会买?当今最火爆的韩国女团,虽然不停的在全球巡演,但是依然一票难求,有的 VIP 区里被黄牛就炒到了5万块钱一张票。
一张演唱会门票5万块钱,你会不会买?当今最火爆的韩国女团,虽然不停的在全球巡演,但是依然一票难求,有的 VIP 区里被黄牛就炒到了5万块钱一张票。
其实不只是在娱乐圈,韩国正在形成全球统治力,KPOP就是 Korean pop,韩娱正在成为世界pop。
2024年美国十大最畅销的 CD 当中有7个就来自KPOP。另外, 2023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额141.7亿美元,但是预计到了2030年将达到1430亿美金。
其中 KPOP 的贡献占比超过60%,也就是860亿美金。这什么概念?在90年代港台娱乐产业的巅峰期,年产值最多只有数十亿港元。你可以不听不看KPOP,但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意经。
第一阶段:80后记忆里的 “标准确立期”
1992年的时候,韩国组合徐太志和孩子们以融合嘻哈、电子和摇滚的叛逆风格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框架,首张专辑就销量突破了百万,被视为KPOP的鼻祖。
那这种风格在韩国能火也是有时代背景的,作为美战区,韩国本身对外来文化融合文化的接受度就比较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经济又凭借造船、造车、家电、芯片等等行业一路逆袭,所以老百姓有钱,生活日新月异,有一种经济上行期的美。年轻人喜欢KPOP,这就很好理解了。
但是真正奠定产业基础的是1996年 SM 娱乐推出的偶像团体hot,那这支平均年龄16岁的偶像团体首次引入了练习生制度。
通过两到五年的封闭式训练,打磨唱跳能力,配合粉丝俱乐部运营,还有应援文化,就开创了 KPOP 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第二阶段:亚洲市场的 “产业链完善期”
KPOP 第二阶段代表团体有东方神起、Bigbang、少女时代,他们以亚洲为战略重点,主攻日、中及东南亚市场,掀起以舞曲为核心的视觉化风潮。
东方神起成首个在东京巨蛋连开演唱会的外国团体,少女时代专辑《Gee》创韩国音乐节目首个 “Perfect All Kill” 纪录(包揽所有实时、日、周榜第一)。
东方神起
此阶段 KPOP 形成完整产业链,娱乐公司如孵化器:海量选练习生(风投)、高质量训练(陪跑),出道后包办专辑、演唱会、粉丝运营与变现,艺人解约需付天价解约费。
不过此时 KPOP 影响力仅限亚洲,第三阶段才借社交媒体突破欧美,成全球现象级文化。
第三阶段:社交媒体助推的 “全球爆发期”
Blackpink 凭高概念视觉 + 奢侈品牌联名打开欧美市场。据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球 KPOP 粉丝达2.25亿,俱乐部超1700个。那KPOP 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第一招,“专辑、演唱会、周边”铁三角的直接收入
根据韩国音乐产业协会的数据,仅在23年, KPOP 专辑的全球销量就突破了1.2亿张,BLACKPINK 等热门组合的单张专辑销量随随便便就能破百万,更直接的变现渠道就是演唱会了。
2025年第一季度, HYBE 娱乐演唱会收入达1151亿韩元, 8个多亿人民币,超过了专辑和数字音乐的收入。像 SEVENTEEN 世界巡演售出门票84.2万张,总收入达8.6个亿,其中 VIP 套票占比就35%。
除了看演唱会,还能和成员合影,在后台见面,还有周边商品,这也是一台印钞机。某团体跟麦当劳合作,带动麦当劳全球门店销量增长了21%。
第二招,高粘性的粉丝变现
实际上 KPOP 的粉丝经济已经进化成了精密的情感操控系统。2019年6月, HYBE 公司推出粉丝社群平台,粉丝可以通过付费解锁偶像未公开的照片,享受直播互动等特权。
现在这个平台有2000万会员,按平均会员费192块钱计算,光是会费一年就能创收38个亿。
更极端的案例是打榜投票在某韩国音乐节目当中,粉丝要购买专辑才有投票权,一张专辑对应一次投票,这直接就带动了歌手的专辑销量。
第一周专辑就卖了200多万张,其中60%是核心粉丝重复购买的,这种模式甚至催生出了灰色产业链。
黄牛粉丝通过购买内部情报,可以提高签售会的中签率,情报价格也随着偶像的人气来波动。顶级热门团体的情报费可以达到500美元一条。
第三招, IP 跨界
KPOP 的 IP 价值正在突破音乐的边界。 AESPA 的演唱会在元宇宙平台播出,吸引全球50万用户付费观看,虚拟周边销售额甚至能占到团体总收入的15%之多。
Lisa 更是带货女王,去年4月,她晒出了买拉布布的照片,这让拉布布在全球卖断了货,也被 BBC 定义为拉布布热潮的起点。
总结一下, KPOP 的成功就是三句话,用工业化流水线制造偶像,用算法推流征服全球,用粉丝经济构建商业帝国。
相比于我们上世纪末席卷亚洲却只能原地打转的港澳台音乐, KPOP 有一套成熟的工业化造型体系。
几乎所有的偶像团体从选拔、培训、制作、营销都尽可能确保作品和市场需求相适配,甚至也细化到不同偶像的人设差异打造,连 c 位的排列都有严苛的要求。
而华语乐坛可能更依赖个人的才华和魅力,背后的工业化程度和可复制性相对比较弱。
另外在对外包装输出策略上, KPOP 一方面主动融合嘻哈、说唱、摇滚等全球流行元素,降低受众文化门槛,另一方面还尽可能吸纳当地国家的音乐人才,破圈的阻力几乎为零。
最可怕的是为了进一步全球化,现在 KPOP 已经开始去韩国化了,在这方面我们 CPOP 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