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刷手机,看到全智贤又掉两个代言,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她完了”,而是“韩国娱乐圈终于开始为傲慢买单”。
早上刷手机,看到全智贤又掉两个代言,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她完了”,而是“韩国娱乐圈终于开始为傲慢买单”。
娇兰、MaxMara撤得干脆,连韩国本土的物料都没同步下架,明摆着告诉消费者:我们只在乎中国市场的脸色,至于首尔地铁灯箱,留着给韩国人自己欣赏吧。
这种“双标”操作,比直接解约更刺目。
品牌方把算盘打得噼啪响:得罪十四亿人的代价,和安抚本土民族情绪的成本,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全智贤成了夹在中间的漂亮标本,橱窗里展示着“全球化”的裂缝——原来所谓的国际巨星,不过是市场天平上可以随时替换的砝码。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那句“支持创作自由,但别伤害他国情感”,听起来像班主任劝架,实则把锅甩得干干净净。
翻译一下:电影你们随便拍,骂名制作方自己扛。
首尔大学五所高校的联合声明更微妙,学者们用“理性”二字,悄悄和本国媒体的“文化霸权”论调割席。
知识分子的体面,终究抵不过股民的恐慌,CJ ENM的股价跌得比韩剧烂尾还快。
数据不会撒谎。
第三季度韩国对华文化出口直接腰斩,淘宝上的韩剧周边销量像被抽了真空,连“限韩令”这个词都成了反向带货密码——越禁越卖不动的尴尬,让代购群都安静了。
最惨的是全智贤的ins,83万粉丝蒸发,72%来自中国,活粉变僵尸,点赞区飘着韩文“姐姐加油”,看起来更像葬礼上的花圈。
有人把这事儿上升到“文化外交”,其实没那么复杂。
韩国制作方删了争议片段,转头把《暴风圈》放上亚马逊,结果被一星刷屏,评论区高赞写着:“删掉的是镜头,删不掉的是偏见。
”中国观众不是玻璃心,只是不想再为别人的傲慢付会员费。
更扎心的在后头。
中国影视行业协会正把“文化尊重条款”塞进合拍协议,以后想赚人民币,先签承诺书。
这不是封杀,是给规矩:你可以讲你的故事,但别在我的客厅里吐痰。
韩国公司现在才反应过来,原来“限韩令”从来不是一纸公文,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沉默共识。
全智贤会不会翻身?
大概率会。
毕竟她没做错什么,只是恰好站在风暴眼。
但经此一役,韩国娱乐圈应该学会一件事:全球化不是单向收割,而是互相照镜子。
下次再想拿“历史梗”当彩蛋,先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愿不愿意被同样的玩笑冒犯。
至于普通观众,其实没那么多民族大义要扛。
不过是某天打开视频软件,发现首页的韩剧海报换成了国产悬疑,顺手点进去,发现也挺香。
文化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只是当傲慢标价太高,人们自然会走向更礼貌的货架。
来源:可靠雪碧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