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韩剧如此嚣张!韩资暗中收购大量国内文娱产业,布局5大城市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7 19:46 1

摘要:你们还在为韩剧里一句辱华台词吵架的时候,韩国资本已经悄无声息地买下了中国文娱产业的半壁江山!全智贤在新剧《暴风圈》里把大连拍成贫民窟,还硬把王维的《将进酒》说成朝鲜诗人的作品;《暴君的主厨》更离谱,居然让明朝御厨给朝鲜厨师下跪,把佛跳墙贬成“一锅肥肉”。 可这

你们还在为韩剧里一句辱华台词吵架的时候,韩国资本已经悄无声息地买下了中国文娱产业的半壁江山!全智贤在新剧《暴风圈》里把大连拍成贫民窟,还硬把王维的《将进酒》说成朝鲜诗人的作品;《暴君的主厨》更离谱,居然让明朝御厨给朝鲜厨师下跪,把佛跳墙贬成“一锅肥肉”。 可这些屏幕上的恶心操作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真正的杀招是韩国MBK财团已经抄底收购了中国五大城市的文旅命脉。 武汉、成都、天津、青岛、苏州,这些地方的核心文旅项目早被他们用“捡漏价”买走,连横店影视城都和韩国公司签了战略协议。 等你反应过来,孩子可能已经在韩资海洋馆里对着K-pop音乐看海豚表演,还以为汉服是韩国改良的!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招牌今年悄悄换成了“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 这个项目曾经负债546起诉讼,几乎破产,但韩国MBK财团接手后砸了1个亿改造,引入“奶龙”IP和科举主题夜秀,结果暑假35天就吸引35万人,收入暴涨68%。 游客穿着汉服在乐园里打卡,背景音乐却混着K-pop,这种魔幻场景成了MBK“本土化改造”的典型成果。

MBK是韩国最大私募基金,老板金秉奏靠这波操作身价冲到95亿美元,超过了三星掌门人。 他们的套路专挑中国文旅项目的困境时期下手:2021年用65亿元买下海昌海洋公园在武汉、成都、天津、青岛的四个项目,后来又拿下郑州项目66%的股权。 这五座城市卡住了京津冀、西南、华中、华东的流量入口,每年游客1200万,累计接待超过1亿人。 收购后,MBK把海洋馆里的中国神话主题区换成韩国卡通形象,海豚表演背景音乐也改成K-pop。 有家长吐槽:“花中国门票钱,看了场韩国游乐场特辑。 ”

从2023年开始,韩国Coco Media公司包下明清宫苑、秦王宫等核心场地,财大气粗的韩资剧组挤占了国内小剧组的拍摄资源。 合作签完后,韩国媒体直接把横店称为“东洋好莱坞”,模糊地理归属的意图明显。 所谓的“帮中国IP出海”,实际是把横店拍的古装剧拿到韩国重新剪辑,加韩流滤镜、改台词,变成“中韩合拍”推向国际。 一部唐朝剧被他们改完后,汉服被说成“韩服改良款”,气得国内网友抵制。

《幻像恋歌》里女主穿的齐胸襦裙和淘宝30多元的汉爆款簪子一模一样;《月升之江》主角铠甲造型复制《楚乔传》赵丽颖的打扮;《九尾狐传》连运镜角度都照搬国产剧。 这种操作背后是韩国资本对内容渠道的掌控——Kakao收购中国“武侠世界”网文站后,热门榜上一半是韩国小说,有些直接抄袭中国小说的世界观却宣称“基于韩国文化创造”。

华谊兄弟卖项目时,网友质疑声炸锅:“2017年投了30亿建的乐园,为啥盈利了还贱卖? ”但华谊2025年上半年亏了12亿,电影世界的盈利不足以覆盖整体债务。 MBK的“抄底逻辑”正是专挑这种困境资产,用成熟运营盘活后高价转手。 他们之前救活过大阪环球影城,改造后反手卖给原东家赚翻。

韩国娱乐业本土市场饱和,中国文娱资产估值处于低位,成了理想收割标的。 Z世代对韩娱接受度高,MBK便用“一城一IP”策略,在中国文化外壳里注入韩流内核。 比如苏州乐园的“奶龙魔法时光主题区”,表面借用中国神话,叙事逻辑却是韩式偶像剧套路。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渗透,比直白辱剧更伤文化根基。

中韩资本的“双向奔赴”背后是话语权争夺。 腾讯音乐虽成SM娱乐第二大股东,但核心IP仍握在韩方手中;横店合作后部分演出内容需经韩方审核。 限韩令后韩流在华收入跌过72%,但2024年K-pop粉丝经济规模仍达320亿,中国市场仍是肥肉。 SM旗下艺人在TikTok播放量超850亿次,需求强劲之下,韩国资本一边赚钱一边偷换文化标签。

游客在MBK改造的乐园里为韩式运营买单,读者在曾被中国网文平台上读韩国小说,文化的定价权正随资本悄然转移。 有人调侃“资本无国界”,但当海洋馆的孩子记住的不再是哪吒闹海而是韩国卡通形象,当年轻人以为古装剧服饰源自韩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超越明星争议,变成文化根脉的攻防战。

来源:小鱼视频娱乐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