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偷”到“辱”,韩国文娱圈这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9 12:02 2

摘要:全智贤在第四集中的这句话,是点燃中国观众不满的导火索。剧中出现的中国城市大连脏乱不堪,街景还有繁体字,明显是用了其他的拍摄场景。剧中的某个会议室还出现了有黄色五角星的红色地毯,影射意味似乎“实锤”。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常洛闻

媒体人

韩国国民级别女演员全智贤的新剧《暴风圈》(也翻译为北极星),因为其中的疑似辱华情节,遭到中国观众的抵制,全智贤在中国的商业合作也受到严重波及。

其中的情节如果拆开来看,全智贤作为演员好像是有点冤枉,但如果深入了解韩国文娱圈最近几年的动向,就会发现韩国影视、娱乐业走到今天,并无任何意外。

全智贤在第四集中的这句话,是点燃中国观众不满的导火索。剧中出现的中国城市大连脏乱不堪,街景还有繁体字,明显是用了其他的拍摄场景。剧中的某个会议室还出现了有黄色五角星的红色地毯,影射意味似乎“实锤”。

如果把情节孤立出来,单纯“就剧论剧”,全智贤似乎有点冤枉。《暴风圈》名义上是政治+谍战的写实剧,实际上是借用了现实世界要素,细节严重架空的虚构剧。这句争议台词,上下文是全智贤扮演的外交官,正在请教问题,当时美国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打击朝鲜核设施,由于担心引起全面冲突,韩国总统前往北京,意图请中国帮忙从中调解、平息事态。

但韩国总统到达北京后,不仅没有官员接机,在待遇上也远不如朝鲜领导人,用剧中人物的台词就是“金先生(北韩领导人)肯定正和美国副总统(同一时期访华)坐在一席,而我们的总统正满头大汗地干等。”全智贤饰演的外交官接话,说“但是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呢?(毕竟中朝)边境地区可能会成为核打击的目标。”

如果只看这部剧,全智贤饰演的角色明显是在帮中国说好话,预设了中国热爱和平的立场。但其实是通过角色的反问,在观众心中“种”下一个疑问的种子,从硬性灌输,晋级到了引导受众主动“思考”,在利用情节虚虚实实,模糊真假边界的同时,改变受众的认知。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我过度解读,那我再补充一个背景。

尹锡悦在任期间,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吐槽”和威胁韩国各界要人,核心思想就是文在寅总统访华期间,遭受冷遇,多次独自吃饭,没有受到国家元首应有的对待,其核心结论是“亲中亲不出什么好处”。这也成为他上台之后,大搞反华阴谋论,亲美媚日的重要理论支撑。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虽然中韩之间因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的风波还在发酵,但中国对文在寅总统给予了应有的元首待遇,文在寅政府和当时的韩国主流媒体对此次访华的成绩也表示满意。更何况作为韩国总统,“亲中”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攻击。尹锡悦代表的韩国右翼的阴险攻击,本来就是“两头堵”。

至于地毯,剧中情节是美国领导层在白宫召开会议,商讨对朝鲜进行全面核打击,场所是白宫内部的会议室。加上美国其实也大量使用五角星元素,很难说这是有意针对中国。

《暴风圈》作为典型的美国式虚构作品,在剧中虚虚实实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情,对现实世界的影射,如果做得高妙,有助于受众更好地沉浸在剧情内。美国由于对影视作品分级很严,管制很松,会员制流媒体机构制作的影视作品,其管理比照了有线电视,默认观众可以自主付费,就是对自己的观影有负责能力的成年人,所以允许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裸体、脏话等。加上美国影视行业一直推崇“性+暴力”的叙事核心,政治也好,科幻也罢,都是包裹这一核心模式的糖衣而已。

这也让美国影视界在多年的迭代中,和社会大众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和平衡,总统、政客、富豪,都是可以揶揄嘲讽的对象。这一表面上的人人平等,和代议体制一样,是美国社会重要的泄压手段。美国文艺界一直以来也有表演挑战权威的传统,在美剧中,白宫被炸,国会山被夷为平地,总统被暗杀、被操纵、被外星人夺舍等情节都已经被玩成了陈词滥调,美国受众对此已经脱敏,所以傲慢地将这一模式平移到其他国家,造出离奇又离地的神剧,一点都不奇怪。

近些年,由于美国国内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社会思潮右转严重,对其他国家的“滤镜式叙事”逐渐离谱。例如对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的毒品刻板印象,似乎除了昏黄的沙尘天气和遍地的武装毒贩,这两个国家一无所有。对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妓院滤镜,对欧洲装腔作势、外强中干的刻板印象等等。

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中国污蔑、矮化、敌视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美国社会对华裔、亚裔从未真正接纳的现实,也在“政治正确”让位于“美国优先”的情况下,暴露得越来越直接。例如暴风圈的主演之一,美籍韩裔演员约翰·赵,2014年曾担纲主演《再造淑女》,因为故事主线比较老套,但是选择了用亚洲男性俘获白人女性芳心的反传统演员组合,收视率从第一集开始下滑,播出一季就遭“砍”。

《再造淑女》女主角是在复仇者联盟中出演星云的英国演员凯伦吉兰

《暴风圈》表面上是在韩国制作发行,韩国演艺人担纲,以韩国为故事主要舞台的韩剧,但其实投资方、主要的制作方,都是美国迪士尼。其线上播放取得了日、韩双榜首的优秀成绩,也离不开Disney+和hulu平台的大力推广。迪士尼在涉华议题上的取态一直偏右,甚至还在不断右倾,其成色大家也是心里有数。

这几年,netfilx、Disney、paramount等美国媒体巨头强势抢占韩国市场,韩国也大开国门,将引入美国文娱企业视为制造国际化的韩国明星,在全世界,尤其是北美市场推广韩国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机遇。形式也从最开始的单方面输入,例如通过Netflix平台,发行韩国制作的节目,迅速演变为深度融合。

近年大火的鱿鱼游戏,就是Netflix全面投资,虽然对内容创作不进行干预,但其制作模式、周期,创作的节奏,宣发的模式、平台等,都是纯粹的美国主导,演员、编剧、导演等创意岗位也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美国化”,使内容最终成为披着韩国外衣的美国文艺作品。而迪士尼作为《暴风圈》的投资方,把发行、制作等工作都交给了迪士尼在亚洲的日本合作伙伴,例如Imaginus、ShowRunners、StudioAA等,都是以日本为业务核心的企业。

《暴风圈》编导团队中,导演徐明行是武行出身,成名作是《新世界》的动作指导和《釜山行》的导演。编剧郑瑞景的成名作包括《亲切的金子》、《家庭对抗》、《机器人之恋》、《小姐》、《分手的决心》等。两人虽然都是在韩国影视界台前幕后打拼多年,成绩斐然,也各有强项,但对政治戏涉猎不多,各自的优势,反而让文戏,尤其是涉及跨国政治的文戏更加单薄。在IMDB上,《暴风圈》的得分只有6.1/10,与此相比,12年前,全智贤红遍亚洲的言情剧《来自星星的你》都有8.2分。

总体而言,《暴风圈》更像是一个迪士尼在网飞、派拉蒙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想利用全智贤、姜东元等明星,在亚洲抢占市场的平庸的商业项目。其中对中国的敌意与美国本土影视作品相比,也只能算是一般水平。

作为韩国国民级演员,全智贤嫁入豪门后缺乏重量级作品,商业价值有所下降。加上又有李政宰这样通过与Netflix合作爆款剧集“闯美”成功的案例,她想深化与美资集团的合作并不奇怪,过程中按资方要求,做出迎合韩国国内右翼情绪,迎合美国资方的姿态,也在意料之中。反过来中国观众不喜欢,不想将钱花在与她有关的品牌上,当然也应该在她的意料之中。

即使是在美国资本尚未开始关注韩国,韩国本土影视业在官方支持下形成“韩流”向中国输出的年代,韩国影视业也不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缺少了解的案例,而且这一现状至今都改善有限。例如某个古早的韩国电视剧,在表现中国皇帝的起居时,背后屏风上的书法作品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无知程度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有一个关于中国的议题,韩国文艺界格外重视,还原格外精准。那就是满清时期,清廷对朝鲜的威压。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朝鲜一方面忠于明朝,一方面又是在明朝灭亡之前,就已经被清朝征服,派出军队胁从于清军,导致韩国对这段历史的看法非常拧巴,还原也格外一丝不苟。例如在电影《南汉山城》中,皇太极在三田渡接受朝鲜王跪拜投降的场景就还原得格外细致。清使的“金钱鼠尾”发型,所说的满语,都经过严密的考证和还原。

《最终兵器:弓》中,“丙子胡乱”入侵朝鲜的满清八旗也都说满语,梳金钱鼠尾发型,武器、盔甲也都进行了细密的考究和还原。

而且这些作品中,对朝鲜自身的衣冠、风物也做了细致的研究、复原和美化,这也给韩国恢复传统,统一“古代衣冠”,向国外宣传自己的文化创造了基础和便利。其实日本的和服也是如此,是在复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统一形制的近现代产物。那个时代的韩国影视界,至少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还有一定的尊重和敬畏。

但在Netflix等美国巨头进入韩国后,工业化改变了这个充满了手艺人和小作坊的世界。

韩剧赖以生存的分发平台,从公营免费电视、收费有线电视,已经全面转换到了OTT(over-the-topmedia网络视频播放平台)这一新赛道上,2023年是OTT竞争全球化的重要节点,全球OTT都完成了对传统电视台和付费有线电视的全面超越。据韩国KBS公营传媒研究所推算,韩国人口规模5000万左右,韩国国内OTT市场规模为19亿美元左右,全球OTT市场规模为880亿美元。利用美国的体系优势和韩国的廉价产能,让韩国媒体行业为美国“来料加工”,似乎是能有效抢占全球市场的双赢举措。

一开始这一模式确实高歌猛进,随着美国QTT公司不断加大在韩国内容方面的投资规模,“借船出海”后能够取得世界级影响的韩语作品越来越多。同时将韩国本地传统电视台挤压到了被淘汰的生死边缘。2022年全年,仅有一部台播剧能拿到20%以上的收视率。与电视黄金时代,国民剧动辄60%的收视率简直不在同一个宇宙。

美国巨头的降维打击,让韩国影视界纷纷转向,合作首选OTT,尤其是Netflix,毕竟Netflix每年纯收益约5兆韩元,月活用户(MAU)约1258万人,是绝对的世界级顶流平台。而韩国本土OTT并没有因为电视台式微而尝到甜头,反而因为国际巨头大撒美元,要面对世界级资本的竞争,制作成本水涨船高,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

左图为Netflix、迪士尼、appletv、hbomax的三年内容预算规模,单位为10亿美元。右图为Netflix在韩国投资规模的变化,单位为10亿韩元,两个数字均逐年大幅上升

制作费、片酬水涨船高,韩国影视业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金元时代”。Netflix2016年入韩时,韩剧单集制作费成本4亿韩元,2022年天花板已经被《苏里南》抬高到了6集350亿韩元。2023年《鱿鱼游戏2》,再次将天花板挑高到1000亿韩元。演员身价也随之暴涨,2022年男演员台播剧片酬从单集2亿涨到3亿韩元,因《鱿鱼游戏》爆红的李政宰,在第二季中已可拿到单集10亿韩元,9集共90亿韩元的天价片酬。

李政宰和夫人林世玲

这样的成本飙升,就算大财团也顶不住。韩国本土娱乐巨头CJ和电视台JTBC(JTBC是中央日报旗下电视台,中央日报由三星集团创办,由三星的亲家洪氏家族掌管)共同支撑的TVING是韩国本土OTT的佼佼者,最高月活曾达到515万人,是韩国本土企业首次突破500万大关。2022年TVING的年销售额为2500亿韩元,营业损失为1190亿韩元,比起2021年的762亿韩元,实打实的赔本赚吆喝。另一本土平台Wavve虽然背靠KBS、MBC、SBS和SK通信,但因内容乏力,每年巨亏500亿韩元以上。

而LG旗下的WATCH、KT旗下的Seezn则因为用户流失,要么高层全体辞职,要么被对手收购,已经退出了竞争。可见本土平台虽然都有财阀企业输血,但面对美国资本高出若干数量级的全面压力,还是不得不要么咬牙赔钱,要么黯然离场。

即使是已经拼杀出来的顶流演员,也在逐渐失去利用价值。2025年,业内传出消息,Netflix已将韩国制作的内容,演员单集片酬上限设定在约4亿韩元左右,与狂飙突进时代,动辄10亿韩元单集的片酬水平相比,出现了巨大落差。

片酬飙升后又大幅回落,除了表面上顶流演员的商业号召力出现疲态之外,其实也是之前的涸泽而渔,小型制作公司、经纪公司大量倒闭,行业已经青黄不接,导致本来就主打物美价廉的韩国影视工业吸引力系统性下降。

例如日本电视台给主演级人气演员的片酬单集大多在300万日元(约2800万韩元),全部演员的片酬占整体制作费20%左右。Netflix制作日剧时偶尔会给出单集1000万日元(约9300万韩元)的片酬,韩国演员则一般在日本演员的4倍左右,顶流演员更是有10倍左右的差距,导致韩国能接到的项目总规模也在被日本蚕食。

2022年OTT平台一共在韩国制作了141部影视作品,2023年为123部,而2024年则约为100部。2025年全年将进一步减少到80部左右。韩国在给美国巨头做“代孕”的蜜月期过后,可能也要面临被“优化”的前景了。

韩国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力推文化出口,其目标市场就是中国。Netflix等美国巨头也有借韩国的内容平台,曲线打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意图,韩国企业对中国文娱市场,尤其是新兴的短剧市场充满兴趣。

最后要说的是,韩国的流行文化产业之所以看上去“领先”,是因为有政府将文化视为创汇产业,美国将韩国视为意识形态桥头堡,韩国过于宽松的媒体管理,对立的政治氛围、与日本竞争下,不得不被迫工业化的制作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特殊的小环境。

在言情、玄幻等虚构作品领域,我国监管部门一直对韩国持较为友好的中立态度,对革命历史题材更是以合作、支持为主。对于韩国的历史沿革叙事,我国一直比较尊重韩国的立场和意愿,也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角度考虑,很少从人民史观出发,对他国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给韩国一小部分别有用心如徐炯德之流留下了可钻的空子,逐渐生发出了“偷派”。

以中国的立场为主视角出发,讲清历史脉络,讲清楚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于半岛南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帮助、支持,以此上溯,使信史逐步成为两国共识,才能更好地消解某些势力有意煽动的敌意,有效增进两国的了解和交流。

在中国崛起的路上,如果“蔑华”是民族积弱带来的耻辱,“辱华”就是对手无能之后的哀嚎,走我们自己的路,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以后必然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源:底线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