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剧毁掉整个行业的机会?”9月27日,韩国JTBC电视台在深度报道中直言,全智贤新剧引发的抵制风波,正让韩娱重返中国市场的希望蒙上阴影。随着《暴风圈》中的涉华争议持续发酵,中国观众的抵制行动从舆论延伸至商业领域,而韩国媒体与业界的抱怨声也随之响起,将限韩令
“一部剧毁掉整个行业的机会?”9月27日,韩国JTBC电视台在深度报道中直言,全智贤新剧引发的抵制风波,正让韩娱重返中国市场的希望蒙上阴影。随着《暴风圈》中的涉华争议持续发酵,中国观众的抵制行动从舆论延伸至商业领域,而韩国媒体与业界的抱怨声也随之响起,将限韩令解除的“窗口期”受阻归咎于全智贤的争议言行。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剧集里密集的冒犯性内容。在全智贤主演的《暴风圈》中,不仅出现“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争议台词,还将香港深水埗棚户区伪装成“2025年中国大连”场景,用灰暗滤镜刻意营造落后观感,甚至设计了印有五星图案的地毯被踩踏、反派角色全程使用中文对白等情节。这些明显带有偏见的设定,彻底点燃了中国观众的不满——要知道,全智贤曾因《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积累大量人气,其商业价值的半壁江山依赖中国市场的支持。
抵制行动的升级速度超出韩方预期。事件曝光后,中国网友迅速发起抵制,不仅在社交平台刷起相关话题,更集体向全智贤代言的品牌施压。48小时内,海蓝之谜删除全智贤在华所有宣传物料,伯爵珠宝从淘宝旗舰店撤下其广告并取消“全球品牌大使”头衔,路易威登也悄悄清理了相关内容,网传其商业损失已超2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全智贤首次触及红线:2014年她曾因长白山归属争议解约中国品牌,2019年主演剧集又被指暗指“病毒来源中国”,此次争议更像是长期积累不满的总爆发。
面对抵制,全智贤方的回应进一步激化矛盾。其团队仅以“演员不参与剧本决策”轻描淡写带过,本人及剧方始终未作出实质性道歉。这种冷漠态度遭到官媒批评,直指其“借创作之名扭曲输出,肆意篡改现实”。而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敬德“中国网友看盗版找碴”的言论,更让冲突升级为中韩网络论战,超30家韩媒跟风报道却因理据不足偷偷删帖。
在此背景下,韩国媒体开始将矛头指向“行业机会的流失”。JTBC在报道中透露,此前横店与韩国影视公司的合作谈判,本被视为限韩令松动的积极信号,但全智贤风波后,相关合作已进入“暂停评估”状态。韩国娱乐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愤怒又无奈”,称韩流花了数年才盼来重返中国市场的可能,却被“一次愚蠢的冒犯”彻底打乱节奏。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限韩令已让韩国娱乐业损失惨重,而中国市场占其海外营收的35%以上,重新进入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但这种“甩锅”显然回避了核心问题。中国观众的抵制从来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对文化尊重底线的捍卫。从张娜拉到此次的全智贤,诸多案例早已证明:中国市场欢迎真诚的文化交流,却绝不会为傲慢与偏见买单。韩国媒体选择性忽视剧集内容的冒犯性,反而抱怨“抵制影响合作”,本质上是对文化交流平等原则的漠视。正如业内分析指出的,限韩令的松动与否,关键在于韩方能否拿出尊重中国文化与底线的态度,而非依赖“机会窗口”的侥幸心理。
目前,全智贤的代言解约潮仍在持续,《暴风圈》豆瓣评分已从7.1暴跌至4.2,而中韩影视合作的重启时间表更变得模糊。韩国电视台的抱怨或许能引发本土舆论共鸣,但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文化传播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任何试图触碰底线的“夹带私货”,最终只会反噬自身的发展机会。当全智贤的“亚洲顶流”光环在中国市场褪去时,这场风波更该成为所有跨国文化从业者的警示——尊重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