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还没在国内正式播出,就先在国内社交平台上炸了锅。不是因为演技炸裂,也不是剧情高能,而是因为剧中那些明晃晃、赤裸裸的辱华桥段。
最近,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还没在国内正式播出,就先在国内社交平台上炸了锅。不是因为演技炸裂,也不是剧情高能,而是因为剧中那些明晃晃、赤裸裸的辱华桥段。
气愤的是,说中文的是反派,用破败的城中村冒充我国的大连,而身为主角全智贤张口就是“中国偏好战争”这种荒唐台词,甚至还有脚踩着带五角星的红地毯镜头,这不是文化差异,这是蓄意挑衅。
更让人寒心的是,面对中国观众的愤怒,等来的不是诚恳的道歉,而是全智贤经纪公司敷衍的狡辩,试图用“演员不参与剧本决策”的说辞,甩锅给编辑和制作团队,如此拙劣的借口,暴露了其团队对中国市场的轻视。。
作为本次事件的核心人物,全智贤的回应更让人难以接受,她用嬉皮笑脸、满不在乎的态度反问现场观众:“台词我努力背了,你们听懂了吗?”
充满讽刺和挑衅的回答,着实让人心生厌恶,以往精心打造的亲和友好的人设,只是为了更好的在中国捞金而已,如今“国民女神”形象崩塌,凸显其傲慢和偏见的本质。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从《帝国的早晨》里丑化唐太宗李世民形象,被射瞎还割半个江山给高句丽,到《王的面孔》里把明朝使者说成“偷辣椒的小偷”,再到如今《暴风圈》直接给中国贴上“好战”标签。
韩流似乎早就摸清了一套“碰瓷中国”的流量密码:一边偷换历史、篡改事实,一边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刻板想象,再借中国市场的热度收割流量和票房。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还笑得理直气壮。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们偷不了中国的未来,就只能偷中国的过去,抹黑中国的现在。”
说句题外话,如果中国真的是“好战”,不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在,他们早就讲普通话了,还轮得到他们到处偷别国的文化?
话说回来,象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一种“碰瓷式营销”,故意踩中国红线,制造争议话题,再靠中国网友的愤怒推高热度,在这事件中,不论是韩国娱乐圈,还是象全智贤这种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当红明星,都只是迎合和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工具人。
他们卖力的表演只是取悦西方资本的高兴而已,此次风波也为我们提了一个醒,西方的资本试探和文化挑衅永不会停止,韩国的一些人只不过是棋子而已,学不会尊重、放不下自大的傲慢,必将成牺牲品,全智贤的代言在中国下架就是很明显的反噬。
他们赌的,是中国观众健忘,是中国市场宽容,是粉丝对偶像的无条件维护。可他们忘了,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个对韩流盲目追捧的群体,就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对韩流的关注更多停留在女团表演等娱乐层面,而非盲目追捧整体文化产品。
新一代的中国人成长于国家快速崛起的时代,他们有文化自信,也有辨别能力。他们可以欣赏优秀的外国作品,但绝不容忍被羞辱、被抹黑。全智贤再美,演技再好,也抵不过一句“中国偏好战争”的恶意。当韩流把中国观众当成“韭菜”收割时,韭菜的刀已经对着了她的脖子。
更讽刺的是,某些韩国网民在辱华桥段出现时,兴奋得像打了鸡血,仿佛靠贬低中国就能抬高自己。可现实呢?韩军连战时指挥权都掌握在美军手里,外交上对美日唯唯诺诺,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这种靠虚构优越感来掩盖现实焦虑的做法,不过是文化自卑的遮羞布罢了。
韩流曾经确实火过,从《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靠的是细腻的情感、精良的制作和对人性的刻画。那时候的韩剧,尊重观众,也尊重文化。
可如今,越来越多的韩剧开始走捷径:靠历史篡改博眼球,靠辱华桥段炒热度,靠“碰瓷中国”赚流量。这种建立在冒犯和傲慢之上的“火”,能持续多久?
答案其实已经写在市场里。近年来,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曾经万人空巷追韩剧的盛况不再,韩星代言频频翻车,韩综在中国平台几乎销声匿迹。
不是中国观众不开放,而是韩流自己关上了门,用傲慢、偏见和算计,亲手砸掉了自己的饭碗,拿争议博流量,靠“话题”“梗”“挑衅”来维持热度,只会让中国人越来越讨厌。
《暴风圈》事件不是孤立的娱乐风波,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韩流作品的傲慢与短视。如果韩流继续把中国当成“提款机+出气筒”,那它的“火”,注定只是黑底里的烟花,绚烂过后就只有一片黑暗。
今天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谁都能来割一刀的软柿子。我们欢迎真诚的文化交流,绝不接受居高临下的文化侵略,也不接受小偷小摸的文化碰瓷,“朋友来了有好酒,财狼来了有猎枪”,相互尊重才有未来。
韩流还能火多久?答案不在韩国制作方手里,而在他们是否愿意放下偏见、尊重事实、平等对话。否则,再大的明星、再高的投资,也挡不住观众用脚投票。
毕竟,靠碰瓷中国换来的热度,终究是沙上之塔——风一吹,就塌了。
来源:时代音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