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智贤在《暴风圈》中踩踏中国传统图案地毯时,观众愤怒的声浪掀开了韩剧嚣张的遮羞布,但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文化挑衅背后,是韩国MBK财团长达数年的隐秘布局。
当全智贤在《暴风圈》中踩踏中国传统图案地毯时,观众愤怒的声浪掀开了韩剧嚣张的遮羞布,但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文化挑衅背后,是韩国MBK财团长达数年的隐秘布局。
从苏州华谊电影世界到武汉海昌海洋公园,韩资已悄然扎根中国五大城市文旅命脉,他们以“盘活烂尾项目”为名,行文化渗透之实,将中国IP包装成韩国文化输出的跳板,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比荧幕上的历史篡改更值得深思。
当全智贤主演的《暴风圈》把歪曲的矛头指向我们爱好和平的理念,当剧中的角色若无其事地踩踏着带有特定图案的地毯,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又一次冒犯。
紧接着林允儿在《暴君的主厨》里,更是上演了一出杜撰的明朝使臣偷窃韩国辣椒油,甚至下跪求饶的荒诞戏码。
一时间,愤怒和抵制的情绪在中国互联网上炸开了锅,大家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些刺眼的文化摩擦上,却忽视了韩剧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强势表现背后,藏着韩国资本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深耕。
当观众为荧幕上的韩式叙事与文化符号所吸引时,鲜少有人留意到,韩资已悄然在苏州、武汉、成都、天津、青岛五座中国城市完成纵深布局,
从线下文旅地标到线上内容平台,从制造业基地到文娱产业链,形成了立体且稳固的商业生态,这种布局深度为韩剧的文化输出提供了现实支撑与市场底气。
苏州的文旅版图中,韩资的身影尤为显眼,2025 年 9 月,管理着超 254 亿美元资产的韩国 MBK 财团宣布完成对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乐园的收购,随即抛出一项耗资 1 亿多元的改造计划,宣称要打造 “奶龙主题区”。
表面上看,这是对中国本土 IP 的开发利用,但从 MBK 的过往操作可窥见深层逻辑 ,这家由金秉奏创办的机构,是韩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之一,手里管理着总额约300亿美元的庞大资产。
金秉奏本人,更是凭借约95亿美元的身家,最近刚刚超越三星的李在镕,登顶韩国首富。
他的投资风格,圈内人皆知:精准、狠辣,而MBK最擅长的,就是在企业最虚弱、估值最低谷的时候,如秃鹫般俯冲而下,一口咬住猎物,它们在中国寻找的,正是那些“内虚”的文化资产。
苏州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猎物,在被盯上之前,它几乎走到了破产边缘,游客稀少,更可怕的是身上还背着546件官司,简直是烫手山芋。
于是MBK旗下的子公司海合安文旅果断出手,将其全资收入囊中,这绝非孤例,从2021年开始,MBK对海昌海洋公园系列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围猎。
先是一口气打包买下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个城市的海洋公园,交易金额高达60.8亿元人民币,拿到了完全所有权,紧接着,又以4.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郑州海昌海洋公园66%的股份,牢牢掌握了控股权。
这套打法并非即兴发挥,而是一套早已在日本市场验证成功的成熟剧本,当年的MBK就曾抄底收购了经营不善的大阪环球影城,通过一番改造成功盘活,并在2017年高价卖回给环球母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因此可以说,现如今这套百试不爽的玩法,只是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了中国市场之中。
收购只是第一步,真正厉害的是将“石头”变为“金子”,MBK深知,把“烂摊子”拿到手不是本事,把它变成能下金蛋的“金凤凰”才是核心竞争力。
被改名为“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的华谊电影世界,就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逆袭,MBK先是砸下超过1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进行改造。
他们迅速引入了当时火爆全网的新IP“奶龙”,这个可爱的形象立刻吸引了大量的家庭游客,而光有IP还不够,他们还推出了“科举主题夜间大秀”,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让一个老旧的乐园焕发了新生。
效果立竿见影,仅仅一个暑假,这个曾经门可罗雀的乐园就接待了35万游客,收入同比增长了惊人的68%,放眼MBK在中国长三角及多个新一线热门旅游城市布下的棋子,其每年接待的游客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次。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这套“IP+资本”双轮驱动的运营魔法,确实高明,它证明了这股韩资并非只想赚快钱,而是具备强大的价值创造和精细化运营能力,但也正是这种商业上的成功,为之后的故事铺上了一层迷惑性极强的伪装。
文娱领域的布局之外,制造业的深度扎根为韩资提供了稳固的经济基础,也间接支撑了文化产业的扩张。
而资本掌握了物理的文旅实体和线上的内容平台,它就开始悄悄地对文化元素进行“再包装”和“重新定义”,试图争夺文化解释权。
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在2021年,花了375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网文出海的重要桥梁,“武侠世界”这个平台原本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窗口,被收购后,风向悄然改变。
平台开始大量推送韩国网文,热门榜单迅速被韩文小说占,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韩文小说明明借鉴了中国的世界观和设定,却在宣传中宣称这些都源于韩国文化。
线下的渗透同样触目惊心,韩国的CocoMedia公司与横店签订了战略业务协议,这份协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韩方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中国的影视基础设施和发行渠道。
他们在中国古色古香的道观里拍摄,转过头在海外宣传时,却贴上“韩式古风”的标签,这种“借鸡生蛋”的文化挪用,简直是釜底抽薪。
更令人警醒的是,韩方曾公开宣称,他们的目标是“让中国IP在韩国开花结果”,这种产业链上的“降维打击”已经初现端倪,在横店,财大气粗的韩资可以按小时“包场”拍摄,直接挤压了国内小剧组的生存空间。
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中国阅文集团曾好心指导韩国平台发展网文,结果没过多久,就被这位“徒弟”在海外市场反超,抢走了市场份额。
还有一个更经典的案例,日本药企曾收购中国的中药企业,然后将我们的中药古方注册为日本的“汉方药”专利,导致我们反过来需要向他们支付专利费才能使用自己的东西,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警醒吗?
从 MBK 掌控的线下文旅地标,到 Kakao 主导的线上内容平台,再到 Coco Media 打通的影视创作渠道,韩资以五座城市为支点,完成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渗透。
这种布局并非短期突击,而是经过十余年规划的系统工程,既依托中韩产业链的互补性筑牢经济根基,又通过文化场景的改造与内容输出实现价值传导,而韩剧的 “嚣张” 底气,也正是来源于这种扎根中国市场的扎实布局与生态构建。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新潮观鱼:被批辱华的《暴风圈》,揭开了韩国可悲又内耗的“恨文化”》——观察者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4381678681742705&wfr=spider&for=pc
《海合安文旅全资收购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焕新苏州阳澄半岛乐园亮相》——第一财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939735116142301&wfr=spider&for=pc
来源:溪谈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