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事件再升级!承认辱华但不道歉,韩媒力挺,教授也为其发声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5 17:20 1

摘要:先说视觉上的,剧里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中国城市大连,但呈现出来的景象,完全是贫民窟或者城中村的样子。

编辑|影子红了

文|影子红了

近日,一部由全智贤担纲主演的韩剧《暴风圈》,在国内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其实引起这场风波的不是一两个镜头的问题,而是一套精心编排的、系统性的冒犯组合拳。

极目新闻:在中国引起争议后,全智贤经纪公司首次发声

先说视觉上的,剧里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中国城市大连,但呈现出来的景象,完全是贫民窟或者城中村的样子。

制作方还特意给这些场景加上了阴暗的色调滤镜,好像在刻意渲染一种压抑和落后的氛围。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大家发现,这所谓的“大连”,压根就不是在中国实地取的景。

除了空间上的歪曲,符号上的暗示也用得炉火纯青,一块红底黄星图案的地毯赫然出现在画面中,意图不言而喻。

更普遍的操作是,剧中的反派角色,绝大多数都被设定为讲中文的人,这种安排,很难不让人产生负面联想。

如果说视觉上的操作还算含蓄,那台词和剧情就直接多了,剧中一句台词,竟然直接抛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偏好战争”的提问,把暗示变成了明晃晃的指责。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对文化的挪用,全智贤扮演的角色用中文朗诵了一首地道的中国古诗,这本没什么。

可转头,剧情字幕却把这首诗的作者,标注成了一位朝鲜时代的诗人。

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错误,而是试图将中国的诗歌与汉字文化据为己有的企图。

难怪中国官媒《人民文娱》都下场批评,直指这部剧在“夹带私货”,这从侧面说明,大家普遍认为这些争议点并非偶然。

当争议传回韩国,那边的反应更是精彩,简直是一出舆论场现形记,先跳出来的是一位叫徐敬德的教授,他是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的。

这位教授先是承认,剧里确实存在可能冒犯中国的内容,姿态摆得挺好。

可话锋一转,他立马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网民,指责他们非法观看韩剧,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下子,剧集创作的责任被他巧妙地转移了。

了解这位教授的人都知道,他过往就频繁介入中韩之间的文化归属权争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老手”了。

许多人分析,他这次发言,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博取个人关注和网络流量,把公共事件当成了自己的秀场。

紧接着,超过30家韩国小型媒体蜂拥而上,迅速跟进并放大了徐教授的言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热点,就是话题度,至于真相和后果,似乎没那么重要。

然而真正有影响力的韩国三大主流电视台媒体,却对此事集体沉默。

他们显然有更深层次的考量,那就是担心这起事件会影响到“韩流”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景,在商业利益和民族情绪的博弈中,他们选择了观望。

这种舆论场的分裂,非但没能平息风波,反而火上浇油,那些跟风炒作的小媒体,后来发现没什么权威支持,又纷纷删除了相关文章。

而他们提出的“剧没在中国上映,所以中国观众无权批评”这种论调,因其逻辑上的荒谬,更是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最终这把火还是烧到了主演全智贤自己身上,并迅速蔓延到了国际市场。

全智贤本人原本的策略很明确,就是保持沉默,想等风头过去,冷处理。

但在教授和媒体的轮番炒作下,她被强行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个人形象被动地卷入了这场风暴,冷处理策略彻底失效。

商业上的反噬来得又快又猛,一些与全智贤合作的品牌方,迅速采取了行动,在其官方社交媒体上清空了与她相关的内容。

更严重的是,抵制情绪开始全球化蔓延,人们发现,对《暴风圈》感到愤怒的,远不止中国的观众。

报道显示,来自日本、越南,甚至伊拉克和阿拉伯地区的观众,都加入了抵制的行列,这场抵制浪潮,最终还是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品牌与文化声誉危机。

在全球互联的今天,任何对其他文化的轻视与歪曲,都可能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最终付出的代价,将远超你的想象。尊重与理解,才是文化产品跨越国界、真正赢得人心的唯一通行证。

来源:影子红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