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授为全智贤发声,称中国观众偷看韩剧又毫不羞耻故意找茬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5 10:09 2

摘要:韩剧《暴风圈》会卷入到一场跨国舆论漩涡,一点都不冤枉。剧中全智贤饰演的角色提出“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将中国城市大连刻意渲染为破败景象,甚至使用红底黄星地毯等符号化元素暗示中国背景。

全智贤新剧“抹黑中国”风波持续发酵,这次轮到韩国教授跳了出来,高调为全智贤发声。

韩剧《暴风圈》会卷入到一场跨国舆论漩涡,一点都不冤枉。剧中全智贤饰演的角色提出“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将中国城市大连刻意渲染为破败景象,甚至使用红底黄星地毯等符号化元素暗示中国背景。

更引发中国观众反感的,是剧中直接将中国古诗称为“朝鲜诗人作品”的表述——这种在文化归属上的模糊处理,被不少观众视为一种隐性的文化挪用。

耐人寻味的是,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敬德的发文,骂中国观众是“小偷”,既偷看了韩剧又毫不羞耻地故意找茬。还称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很大的恐惧,才会无理取闹发泄怒火。

仔细看这个教授的发文,其实他并未直接面对争议本身,反而转移焦点,通过将问题从“内容是否恰当”转向“观看是否合法”,试图消解批评的正当性。然而,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作品的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本就无国界,而文化产品的伦理责任,并不因其播出地域而改变。

事件发酵过程中,超过30家韩国媒体一度跟进报道,内容大多沿袭徐敬德的观点,试图将争议塑造为“中国网友过度敏感”。然而,这种集体叙事很快出现裂痕:韩国三大主流电视台均未参与报道,而全智贤团队显然希望冷处理的态度,也与媒体的炒作形成矛盾。

更关键的是,这场舆论操作未能预料到跨国观众的反应。不仅中国网友抵制,日本、越南等地的观众也纷纷指出剧中存在的偏见问题。

当争议从单一国家扩大为多国观众的共同质疑时,原本的“洗白”叙事便不攻自破。最终,跟风媒体纷纷删文,试图抹去参与痕迹——这场仓促的舆论攻势,反而成了“自曝其短”的典型案例。

《暴风圈》风波背后,实则暴露了某些文化输出中的误区。

在另外一部同样大火的韩剧《暴君的主厨》里面,同样出现了刻意抹黑中国的剧情,大明朝的使者需要给朝鲜下跪,中国偷韩国的辣椒等等剧情。

剧里的主演林允面对争议,同样是毫不在乎的态度,发文表态回应:我很喜欢,很满意这部剧。

创作自由固然重要,但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应避免对其他国家进行片面化、污名化呈现;另一方面,文化借鉴与挪用之间应有明确界限。将中国古诗冠以他国名号,即便非刻意为之,也反映出对文化源流缺乏敬畏。

随着媒体删文、品牌方调整宣传策略,《暴风圈》风波看似暂告段落,但其中折射的文化碰撞与话语权之争远未结束。

此次事件或许能给跨国文化创作带来启示: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任何试图通过“双标”或转移焦点来回避核心争议的做法,终将难以立足。唯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才能行稳致远。

而对于观众而言,这场风波也再次证明:文化的生命力,永远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包容的胸怀与诚恳的态度。

来源:行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