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韩国知名女演员林秀香公开表达对中国演员刘宇宁和肖战的喜爱,这一看似简单的文化事件,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东亚文化格局的深刻变迁。当韩流明星艺人成为华流明星艺人的“迷妹”,这不仅是个人审美的选择,更是文化资本流动转向的鲜明信号,标志着东亚流行文化正在经历
近日,韩国知名女演员林秀香公开表达对中国演员刘宇宁和肖战的喜爱,这一看似简单的文化事件,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东亚文化格局的深刻变迁。当韩流明星艺人成为华流明星艺人的“迷妹”,这不仅是个人审美的选择,更是文化资本流动转向的鲜明信号,标志着东亚流行文化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重构。回溯过往数十年,东亚文化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单向度”特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韩国流行音乐、电视剧为代表的“韩流”强势席卷亚洲,诸多中国观众通过《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影视作品熟悉了韩国演员的面孔,形成了持续多年的“哈韩”风潮。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娱乐产品的流动,更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塑造出了韩国时尚、前卫的现代国家形象。在那个时期,中国粉丝观众更多是作为文化接收方,追逐着来自半岛的星光。
然而,林秀香的“反向欣赏”标志着一种新型文化互动的诞生。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影视产业投入增加、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陈情令》《长歌行》等优质影视作品不仅在国内引发观剧热潮,更通过流媒体平台成功“出海”,在东南亚乃至更广范围内形成现象级影响。刘宇宁、肖战等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与独特个人魅力,成为这种“新华流”的代表人物,吸引着包括韩国、日本同行在内的国际粉丝观众。
这一现象背后是文化话语权的悄然转移。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娱乐文化偏好与消费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反映着更深层的社会权力结构。当韩国艺人公开欣赏中国明星艺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娱乐文化产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象征价值和国际认可度。这种认可不是通过强制或推销获得,而是通过影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自然实现的,因而更具持久性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交流的“双向化”趋势为东亚文化共同体注入了新活力。文化研究学者一直强调,真正健康的文化交流不应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滋养。林秀香对刘宇宁、肖战的欣赏,代表了东亚内部文化对话的新可能——不再是以某个国家为中心的文化辐射,而是多中心、网络化的文化交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打破文化偏见,增进相互理解,构建更加平等多元的区域文化生态。
当然,我们也需要避免过度解读单个事件的意义,或陷入简单的文化民族主义叙事。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欣赏优秀的人类文化创造,而非计较文化输出的“胜负”。林秀香的个人喜好之所以值得关注,不是因为她证明了“华流”超越了“韩流”,而是因为它象征着东亚文化正在形成更加健康、平等的交流生态。当林秀香为她喜爱的中国演员点赞,她不仅在表达个人审美偏好,也在无意中参与书写着东亚文化的新叙事。这个叙事不再是由单一主导的文化流向,而是由多股文化脉络交织而成的丰富图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娱乐文化都能保持自身特色,同时向他者开放学习,最终共同丰富人类娱乐文化的多样性。这种跨越屏幕的星光,照见的不仅是明星艺人之间的相互欣赏,更是文化互鉴的美好未来。你说呢? #肖战#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