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陷辱华争议,全智贤方否认中国代言被取消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3 23:53 2

摘要:新剧里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配着把“大连”写成破旧棚户的画面,反派说着中文,镜头里还有带五角星的红色地毯,被不少人理解成踩踏国旗元素

海蓝之谜、LV、伯爵先后撤下全智贤物料,《暴风圈》播出四天她在华商业链几乎断了

那天晚上刷手机,热搜一片亮红,我点进去才发现事情闹得这么大

新剧里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配着把“大连”写成破旧棚户的画面,反派说着中文,镜头里还有带五角星的红色地毯,被不少人理解成踩踏国旗元素

情绪就是这样被点燃的,你以为只是剧情冲突,结果人家把矛头指向了你

时间线很清楚:9月18日剧集上线,争议当晚蔓延,第二天伯爵在争议曝光3小时内就把她的广告撤了,还通知门店拆海报

9月20日,海蓝之谜官微清空相关内容,随后海外官网也同步移除

紧接着9月20到21日,多个话题占住微博热搜,网友自发喊话品牌别装聋作哑

有人会问,这只是一部剧而已,会有这么大影响吗

看数据就知道答案

《暴风圈》豆瓣评分从7.1跌到4.2,我认识的一个追了她十年的朋友说,评分就像她心里的落差,咯噔一下到底

品牌的算盘更简单,风险一高就先切割,谁也不想在巨浪里当压舱石

9月23日,全智贤方面出面否认“代言被取消”,解释说活动延期是剧集开播前就定下的安排

但对争议的具体内容,没有回应,也没有道歉

这就让人更不舒服:大众关心的是你怎么看那句台词、怎么看那块地毯,而不是行程表怎么排的

更现实的,是钱的账

到9月23日,海蓝之谜、LV、伯爵等品牌已删除她的代言物料,有业内估算,她在中国市场的商业链条基本断裂,潜在损失可能超过2亿元

你说是网友玻璃心吗,可品牌不是情绪化的,它们是冷静的计算器

越是全球化,越知道“尊重”是最成本可控的选择

权威的声音也站出来了

人民网的评论里说,这次风波折射出中国观众的文化自信,文化产品流通要以尊重事实为底线

《人民论坛》直戳行业老毛病,点名“文化挪移”,提醒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环球时报》更是话挑明了:跨国合作的基石就是文化尊重,傲慢和偏见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这不是孤例

最近的风向一个接一个

林允儿那部剧,把明朝使臣写成向朝鲜下跪,还把中华饮食说成“剽窃”,一石激起千层浪

韩国女团里,有的在MV里把中国元素标注成“韩国传统”,有的直播里模仿黑人语调,结果口碑和销量都吃了苦头

我记得IVE那次,视频发出没多久,话题炸了,品牌忙着删内容,但没正式道歉,直接影响就是专辑预售同比掉了40%,原定中国活动也凉了

对比一下就更明显:加拿大歌手艾薇儿歌词被指暗讽中国,第二天迅速发文道歉,强调没有政治意图,热度慢慢压下去,但在华口碑还是掉了一截

道歉不是万能,但不道歉往往更贵

行业数据也给出注脚

2025年,中韩合拍剧从四年前的28部掉到3部,占比不到5%

同一时期,韩娱在华市场份额只剩8.7%,比五年前少了38个百分点

限韩令是一层原因,更深的是观众的判断越来越理性:好内容照样欢迎,夹带私货的,就别想混过去

回到这次风波,我更关心一个问题:是创作没做功课,还是故意踩线博眼球

“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这句台词,放在任何语境下都像是提前写好的争议引线,一点就着

把城市拍成棚户,再配上中文反派,这些符号堆在一块,难免让人联想到旧套路——制造对立,借冲突拉注意力

可观众不傻,品牌也不傻

我们身边的反应很生活化:有人在群里说退了她代言的会员卡,有人逛商场路过空空的灯箱位,顺嘴问一句“这位怎么没了”

市场反馈就是这么直白

企业这边也有两难,有的选择只删内容不解约,被质疑“糊弄消费者”,但彻底解约又要担合同风险和国际博弈,进退失据

说到底,还是前端把关出了问题

这事要解,难点不在公关话术,而在认错与修复

如果剧组和演员能对争议元素给出清晰态度,承认疏忽、承诺修订,比什么“早已安排延期”更能止血

品牌也该学会在合作前做文化风险评估,别把危机管理寄托在删帖上

我并不反对尺度和表达,越开放的文化越需要多元视角

可多元不是乱贴标签,更不是踩着别人底线往上走

我们能容忍创作上的笨拙,但不会买单价值上的轻慢

简单讲,你可以不讨好中国观众,但请别挑衅

最后想说一句,更强的市场会催生更高的尊重

信源资料
人民网观点:《人民热评:全智贤“野蛮”卷入“暴风圈”》-2025年9月23日
中国网:《环球时报:韩媒逼“二贤”放弃恒大矿泉水广告》-2014年6月23日
环球网:《新剧抹黑中国,全智贤多个代言被撤》-2025年9月22日

来源:快乐小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