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一提起爱豆和娱乐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韩国,因为韩国真的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国家,但是这不仅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背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难道真的是财阀支持?
现如今一提起爱豆和娱乐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韩国,因为韩国真的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国家,但是这不仅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背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难道真的是财阀支持?
我们都知道韩国娱乐圈可以说是非常苛刻,近些年来爆出的抑郁症以及轻生案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就比如,在2005年2月,25岁的李恩珠在家中轻生。她的轻生让很多人很意外,因为以她在韩国的实力,其实是资源与曝光是不缺的,但即便是这样还是被韩国的娱乐圈推到了情绪的边缘。
其实早在轻生事件出来前,身边人就提到过她曾长期失眠、焦虑,医生判断其有抑郁倾向。
她并不是个例,在紧接着不久的2009年3月,张紫妍离开人世,年仅26岁。
而且警方还在现场发现了她留下的材料,内容涉及被迫应酬、强制参加各类饭局与活动的控诉等等,这无疑也是在给大家看韩国娱乐圈的黑暗。
因为她的这一行为,导致社会震动很大,媒体与公众不断追问。不仅如此,在几年后,舆论再度升温,相关部门重启核查,程序走了很久,只不过可惜的是最终还是因为证据链难以闭合,主要指控没有落地。
而且前经纪公司负责人因其他问题获刑。
虽然案卷合上了,但是也因为这次事件,人们的心里留下了一根刺,这种“有线索、无定论”的无力感,不得不让人觉得韩国娱乐圈背后一定有人再操控。
可就算这次事件闹这么大,韩国娱乐圈依旧没有停止这种行为。此后仍然频繁发生。
如果只把这些事件看成是个别的悲剧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错过韩国娱乐圈的结构问题。
其实韩国的娱乐工业诞生很晚,但是却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偶像团体的流水线模式就开始逐渐成形,唱跳合一、严格训练、统一人设、粉丝运营,这一整套方法也很快被资本看中。
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压力陡增,政府提出“文化产业要往前冲”。
于是经纪公司、电视台、唱片与广告联动,把内容生产做成了真正的工业化。
就是这样韩国的娱乐圈才大规模兴起,舞台更多了,出道的人更多了,那就自然而然竞争也更激烈。
这种竞争激烈带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合同的话语权严重倾斜。
新人为了“抓住机会”,往往签下年限很长、分成不占优的协议,时间被训练和通告塞满。
他们会设定高额违约金,因为违约成本太高,所以很多人哪怕身心状态已经报警,也不敢松手。
但是当一条路只剩“咬牙坚持”这一种选项的时候,风险就会跟着堆起来。
外界看见的只是舞台光影,留给他们的只是内里是睡眠不足、药物依赖、惊恐发作,心理咨询也常常来不及跟上。
娱乐圈如此高压的环境下,这些艺人则会面临第二件事,那就是应酬文化。
而且韩国的饭局、庆功、庆典、商务活动,表面是“拓展关系”,但其实本质是把工作边界向社交场景外推。
这个过程不乏有些艺人会拒绝,会沉默,但也有人在没得选的时候被迫出席。
因为韩国娱乐圈的本质不难看出,就是越往高位靠,越是要看资源的门路,一些公司把“配合安排”写进默认规则。
其实在很多个案里,受害者也说不清从哪一步开始越界,因为越界不在一瞬间,而是在一次次小小的“惯例”里发生。
他们面临的第三件事就是“早熟化”。为了抢占受众,一些团队会把未成年成员推到主舞台。
这些艺人人气确实涨得很快,但争议也跟着来得快。
2024年初,就有新团体在首尔举办发布活动,多名成员未成年,引发家长与学界的讨论:学业保障如何做,训练时长如何控,工作场景的监管谁来负责。
粉丝会说“她们愿意”,但是没有考虑到的是未成年人的“愿意”需要法律与监护共同兜底。
尤其是韩国的几个超级企业集团跨足电子、金融、广告、影视与演出渠道,资本、平台与内容的捆绑,那么这种资源集中也意味着效率,也意味着话语权。
因此行业里传得最广的一句话是:站队比作品更重要。
这句话也即使说在韩国娱乐圈一旦站错队,会没作品;但如果站对队,机会会一环接一环。
于是,抱团、跟风、迎合成了安全策略,真正不从众的创作反而难走。
提起韩国娱乐圈很多人会想到她的练习生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很多孩子从十来岁开始训练,白天文化课,晚上舞蹈、声乐、体能,周末排练,假期巡演,生活节奏完全围着出道转。
而且在这个期间家长投入也会巨大,孩子背上“不能失败”的心理包袱。
出道名单一年比一年长,但淘汰速度也一年比一年快。有人刚出成绩就被新项目顶掉,有人好不容易登上节目,却只换来短暂镜头,随即消失。这样高频率的起落,很磨人。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得不提韩流出海。在九十年代末期,韩剧与流行音乐先在亚洲破圈,随后进军欧美。
跨国资本进入,海外巡演排上日程,流媒体推着新歌新剧走向全球。外界看到的是“软实力”,但是产业内部感受到的是“压强更大”:项目更紧,考核更多,市场更广,也更难犯错。
哪怕是中腰部艺人,也得同时应付多个市场的玩法,社媒、直播、综艺、巡演四线并行,身心负担不言而喻。
而且这种现状,其实现实是给过答案的。
伴随着一起起事件被曝出,媒体追踪、粉丝声援、蓝宫请愿、检方复审,流程走完,常见的落点是“难以认定”。
但是这“难以认定”的背后是证据留存不规范、取证窗口太短、当事人保护不足、作证成本过高。
谁来提供专业心理干预,谁能保障匿名举报不被反向识别,谁能让公司无法用合同条款反噬,这些问题没有被一条条写进规则里,风险就会恒定地存在。
有人说,把责任都丢给“资本”太容易。确实,不同层级的人都在为这条链条输送能量。
为了成绩,粉丝愿意日夜打投;为了点击,平台愿意在边界上试探;为了KPI,公司愿意加码任务;为了不掉队,艺人愿意多接活动。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人问: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想进来。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这里确实能改变命运。
能够出道成功的人,收入、声望、影响力,都是真实的;就算到最后没有站到中心位,做编舞、做制作、做经纪,同样是体面的职业。
正因为有这条向上的路径,所以才需要把路面铺平。别让很多孩子带着天赋和热爱来,却在看不见的地方受伤。
不过也能看到近些年来也行业里其实也在试新路。
有人在开始前就会把心理辅导写进合同,有公司设置“拒绝应酬条款”,有节目在训练期引入学业托底,有平台上线反骚扰的应急机制。
虽然变化来得慢,不够多,也不够均衡,可这些零散的尝试让人看到另一种可能。
但其实细想韩国的这条路,是一条把文化当产业去走的路。
这也不得不说韩国娱乐圈是一头接着梦想,一头接着利润的。
而且两头都是真的,中间的细节决定这条路对人是否友善。
来源:东观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