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韩国娱乐圈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两位曾经在中国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全智贤和林允儿,竟然因为主演的韩剧“加了一把火”,把中韩观众吵得不可开交。说真的,韩剧夹带点私货咱见过,但这回直接改编历史、贬损中国形象,仿佛开启了“作死”新模式。好家伙,这不
最近,韩国娱乐圈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大戏,两位曾经在中国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全智贤和林允儿,竟然因为主演的韩剧“加了一把火”,把中韩观众吵得不可开交。说真的,韩剧夹带点私货咱见过,但这回直接改编历史、贬损中国形象,仿佛开启了“作死”新模式。好家伙,这不是娱乐圈了,这是把历史当剧本写,硬生生拍成了“文化挑衅大片”啊!
说起全智贤,她当年的神仙颜值和演技,怕是把不少中国观众迷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但眼见国民女神光环逐渐褪色,她主演的最新韩剧《暴风圈》成功“翻了个车”。剧组竟然用中国元素踩国旗,再来个不痛不痒的剧情,就试图裹挟民族情绪,给韩国观众“找回面子”。这下倒好,人家中国观众直接炸了锅,捂着胸口反问自己:我喜欢了你这么多年,结果你这么回报?
另一头,林允儿这位以甜美形象出圈的“亚洲小甜心”,也不甘寂寞,她主演的《暴君的主厨》算得上给离谱重新定义了一下。剧中一个明朝御厨,被韩国菜感动得泪流满面,跪求去朝鲜“深造”。更过分的是,明朝官员在剧里被塑造成跪地求饶的怂包大臣。这波“我捧我自己”的自嗨操作,真是让人直冒冷汗。这不是拍历史剧,这是“历史换剧本”!
这两部剧一左一右,硬是把中韩两国观众搞成了两极分化。一头是气得拍桌子的中国网友,另一头是喝彩的韩国本土观众,画风实在迥异。就这情绪氛围,估计导演和编剧暗地里得意笑着呢:这波剧情捧韩国踩中国,赚了在国内的民族情怀票房,至于国际观众的口碑,那算什么?
可问题是,这种夹带私货的操作并不仅仅是“娱乐事故”。细究一下,韩娱这么多年对中国市场的利用和野心,可谓一环套一环。想当年,全智贤在中国广告接到手软,林允儿的粉丝量直接让数据爆表。两人和韩娱圈一样,赚中国的钱赚到钱包鼓鼓。而今天这么一闹,不就是韩娱试图通过娱乐剧美化自己的中心角色,试图演一个“主角光环”的长篇连续剧吗?
要说这样的文化挑衅是偶然,那估计没人信。早些年韩剧对中国文化场景的篡改已经有迹可循,无非这回胆子更大了点,操作也更明目张胆。但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事儿一经曝光,韩国本土一片叫好声,仿佛自家赚了什么历史认同大胜利。而中国网友则开始集体给相关剧集打出历史最低分,直呼“辣眼睛”。这唱反调的场景,真是让人深感文化观念隔阂之大。
眼见事件发酵,全智贤和林允儿的商业代言立刻呈现“断崖式下跌”。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态度:惹不起还是躲得起。国际品牌也纷纷切割关系,生怕一不小心站错队。可就是这样鸡飞狗跳的局面,全智贤的经纪团队竟然甩出一份声明,只强调作品与艺人个人无关,美其名曰制作方独立创作。显然,这波操作对愤怒的中国观众来说,和破罐子破摔没什么两样。而林允儿的粉丝更是不甘示弱,发起了一场曲线“洗白大赛”,试图通过“艺术创意”来模糊焦点。
此时,社交网络上更是炸了锅。中国网友齐刷刷地质问:韩国娱乐圈这是不是把文化侵略当成家常便饭?而某些韩国观众却回怼:中国网友这反应未免太敏感了。两国网友在线吵架,文化交流变成了舆论对抗。谁都别想服谁,气氛剑拔弩张,连带着之前的所有限韩令都重新拖出来“续命”了。
实际上,限韩令当年一度让韩娱圈在对华的赚钱路子上狠狠绊了个跟头,后来中韩文化交流逐渐解冻,比如韩星上中国杂志、联合拍摄电影再回暖,还带起了商业联动的新风潮。可这些合作表面上的蜜里调油,终究掩盖不了“夹带私货”的风险。《暴风圈》和《暴君的主厨》摆明是给市场好脸色看够了又打回头,简直是用“细腻的挑衅艺术”演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无论是商业行为还是影视叙事,韩娱将自己捧上神坛的把中国文化踩在脚下,分明是玩火。讽刺的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没能稳固韩国的市场份额,反而极有可能直接断送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观众缘。全智贤和林允儿在中国市场的这一轮“翻车”,未必会逼迫韩娱调整方向,但留给我们的问号却不少:文化输出的底线在哪?文化交流的平等性又该如何保障?
至少这次事件说明,韩娱的“文化优越论”是站不稳脚跟的,像这种拿篡改当手段、挑战观众三观的桥段,绝不是长久之计。无论《暴风圈》也好,《暴君的主厨》也罢,留下的并非文化认同,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认知鸿沟。
未经雕琢的历史是真实的,夹杂私货的文化输出却容易制造飞蛾扑火的迷梦。如果继续这种套路,韩娱迟早会发现,它输掉的不只是一块市场,而是一份信任。
来源:晓萌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