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横店影视城的官方评论区可是遭了殃,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一份今年7月签署的合作书,这份合作将横店与一家韩国公司绑在了一起,计划是共同制作韩语短剧,这事本身并没什么,而且还能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和合作。
[浮云]横店一份合作书算是彻底撞枪口上了,如今因为金智贤的一句台词,两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横店却准备和韩国进行高度合作。
到现在也没有传出要取消合作的消息,网友们直接将横店进行举报,这到不是一种迁怒,反而是在保护我国的文化资产。
为什么金智贤的事能扯到横店身上?为什么说这是在保护我国文化资产?
横店影视城的官方评论区可是遭了殃,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一份今年7月签署的合作书,这份合作将横店与一家韩国公司绑在了一起,计划是共同制作韩语短剧,这事本身并没什么,而且还能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和合作。
但它恰好撞上了一个敏感的节骨眼,韩国女演员全智贤因其主演剧集里的一句台词,在中国正遭遇着一波强烈的抵制,连带着她的商业代言都受到了影响,如今部分品牌方选择与她解约,所以中韩两国之间要有“影视来往”自然不被网友们看好。
全智贤的事爆发,横店的选择无异于火上浇油,网友们的怒火被瞬间点燃,他们涌向横店的社交媒体账号,要求立刻停止与韩国公司的合作,有一些过激的人甚至直接将横店给投诉举报了。
面对汹涌的民意,横店官方的回应却显得异常坚定——坚持对外开放,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正常的国际影视文化交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长远来看还能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平息众怒,在许多网友看来,这完全是横店为了商业利益,对于中国的文化保护则是被横店抛之脑后,虽然韩国准备加入横店为前,全智贤“辱华”为后,但全智贤的事一经曝光,针对横店的舆论声自然更大了。
而且早在横店曝光要和韩国媒体打造“东洋好莱坞”的时候,舆论就已经开始爆发了,“东洋”两个字让人觉得无比刺眼,为什么不是“中国”而是“东洋”?在韩方看来,这或许只是一种商业宣传策略,意在将横店定位成一个泛亚洲的、国际化的影视制作中心。
“东洋”一词,在他们的语境里,可能并无恶意,只是一个地理区域的代称,但在中国网友的解释中,这两个字就是企图抹掉横店作为“中国”影视基地的国家属性,尤其是在近年来,关于汉服、端午节等文化归属的争议时有发生,这种背景下“东洋”这个词显得格外有深意。
当“中国”被替换为“东洋”,最后哪怕是合作了,成立起来了,那归属感也完全不一样,两个称谓并置,高下立判,这不是一个代称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文化立场的问题,这件事也让大家意识到,一个地名的精确性,在文化交流中是多么重要。
更何况横店是什么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搭建起来的影视基地,它是无数展现中国历史风貌影视剧的诞生地,从《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唐气象,到《知否》中的宋代风韵,这里的亭台楼阁、宫殿城墙,早已超越了一个“影视拍摄地”这么简单的了。
而现在这些可能要成为韩剧的“流动背景板”,这就让很多人无法接受了,大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想像一下,那些不了解背景的海外观众在韩剧中看到这些熟悉的中国古建筑,他们会不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韩国的东西?
其实韩国已经将一些中国的网络小说IP在韩国进行了“本土化”改编,这种模式难道不是一种“文化盗窃”吗?拿走你的故事,再用你的场景来拍摄,最后贴上韩国制造的标签向全世界推广,最后再申遗,惯用套路玩的太深了。
这种“内容加形式”的双重挪用,让中国网友觉得韩国可能是别有用心,同样也担心中国的文化一点一点被掏空,让韩国和横店“接壤”,就能潜移默化将文化“嫁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就变成了“韩国的”。
官方想“文明互鉴”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人们“捍卫主权”情绪激烈也不是一件坏事,但这两种思想碰撞在一起就变成了难解的结,横店官方的立场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追求国际化的商业实体,他们希望通过开放合作来促进文化交流,进一步杀入国际化的舞台。
这个理想很高远,但在缺乏互信基础和清晰规则的前提下,这种想法就充满了漏洞,所以难以安抚公众的焦虑,网友们无论是留言抗议还是投诉举报,其诉求也并非要彻底关上大门,搞闭关锁国。
我们要的是在开放合作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防止自家的文化被随意挪用和歪曲,如何守住底线?关键在于从模糊的“借鉴”思维转向权利对等的“契约”,合作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合作。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合作书或正式合同中加入强制性的“原产地”标注条款,明确要求任何使用横店场景拍摄的剧集,都必须在片尾或者相关信息中清晰注明“拍摄于中国横店”,这一个小小的条款,才是确保“文明互鉴”而不是“文化盗用”的根本。
横店并非简单的“排外”,而是互联网时代不得不防的一招,真正的国际文化交流必须建立在对彼此文化符号边界的尊重和清晰的权利界定之上,未来的跨国合作应该少一些模糊的“互鉴”口号,多一些清晰的“互利”与“互尊”契约。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