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观众的喜爱与市场的热捧,将她从韩国艺人推向“亚洲女神”的宝座,中国粉丝的跟风消费撑起了她商业价值的半壁江山。
提到全智贤,大家不免想起她在《来自星星的你》中塑造的“千颂伊”形象。
中国观众的喜爱与市场的热捧,将她从韩国艺人推向“亚洲女神”的宝座,中国粉丝的跟风消费撑起了她商业价值的半壁江山。
可谁也没料到,这份“双向奔赴”的好感会被一部剧彻底击碎,韩剧《暴风圈》里,每一处细节都踩在了中国观众的底线上。
更令人寒心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全智贤始终沉默以对,团队的回应避重就轻,半句道歉、提及中国的话都没有。
当“吃中国饭砸中国碗”的指责声浪越来越高,中国市场没有再给任何情面。
那个曾靠中国市场登顶的艺人,终究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2025年9月10日,由美国迪士尼投资、全智贤与姜栋元主演的韩剧《暴风圈》在流媒体平台首播。
凭借两位主演的国民度与“横跨中日韩”的剧情设定,剧集开播即收获超高热度,豆瓣开分达到7.1。
评论区更是充满了“神仙颜值”“演技在线”的溢美之词,中国观众因全智贤多年积累的好感度,对这部剧抱有极高期待。
然而这份热度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剧情推进至第四集,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剧中角色突然抛出的两句台词,“中国为什么会偏好战争?”“为什么中国对战争容忍?”,瞬间打破了观众的期待。
起初还有人怀疑是字幕翻译错误,但经多人反复核对视频原音,确认台词为剧本原话,不存在误译可能。
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剧中对中国文化与城市的呈现。
一段情节中,角色用生硬且怪异的口音朗读李白的《将进酒》,被网友直指“刻意丑化中华文化”。
而所谓的“中国大连街头”场景,实际是用香港棚户区搭建的布景,画面里街道肮脏、建筑破旧,招牌全是繁体字,与大连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的实际形象相去甚远,被质疑“用虚构场景污名化中国城市”。
最引发众怒的是一处道具细节,剧中会议室铺设的地毯为红底设计,上面印有黄色五角星图案,多位角色在地毯上行走、停留。
在观众看来,这种设计并非巧合,而是对中国国家象征的蓄意冒犯。
这些遍布台词、场景、道具的争议点,让剧集从“口碑佳作”变成了“争议焦点”,豆瓣评分一路跌至4.2,评论区被“辱华”“滚出中国市场”等声音刷屏。
事件发酵后,全网的目光都聚焦在核心主演全智贤与剧组身上,人们期待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或真诚的道歉,但等来的却是长时间的沉默。
直到事件爆发第三天,全智贤团队才通过韩媒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声明中仅以“剧情纯属虚构,无任何现实映射”为由回应争议。
但对“争议台词是否涉嫌抹黑”“视觉设计为何引发冒犯”等核心问题未作任何解释,更未提及“中国”或表达歉意。
剧组方面则始终保持缄默,迪士尼作为投资方也未公开表态。
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不仅没能平息怒火,反而让舆论进一步升级。
要知道,全智贤并非新人演员,而是在娱乐圈深耕多年的顶级艺人。
按照行业惯例,她在接演角色前必然会审核剧本内容,对于涉及他国的敏感表述与视觉元素,理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
更关键的是,她的事业根基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2013年《来自星星的你》让“千颂伊”形象深入人心,后续《蓝色大海的传说》持续圈粉,中国粉丝占其支持者的七八成。
依托中国市场的热度,她拿下了海蓝之谜、LV、铂爵等多个国际顶奢代言,甚至垄断了韩国奢侈品牌的半壁江山。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沉默是态度,敷衍回应更是态度。”
全智贤团队的表态,本质上是对中国观众情感与中国市场规则的漠视。
这种“既想赚中国钱,又不愿尊重中国”的态度,让曾经的粉丝彻底失望,不少人直言“滤镜碎了一地”,选择脱粉抵制。
全智贤与剧组的态度尚未明确,品牌方的反应却已经给出了答案。
面对中国消费者“不切割就抵制”的强烈诉求,多家与全智贤合作的品牌迅速采取行动,一场“商业止损”战悄然打响。
奢侈护肤品牌海蓝之谜成为首个“表态”的品牌,在舆论爆发当晚便下架了中国区所有与全智贤相关的宣传物料。
其中包括官网海报、社交媒体内容及线下广告。
起初,其海外平台还保留着相关代言信息,但在持续的舆论压力下,最终选择全球同步下架所有代言标识。
紧随其后的是珠宝品牌伯爵与顶奢品牌LV。
伯爵迅速清空了官网及社交平台上的全智贤物料,动作干脆利落。
LV虽未发布正式解约公告,但网友发现其中国区社交账号已悄然删除所有与全智贤相关的内容,用实际行动划清界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品牌科沃斯即便在2025年初就已结束与全智贤的合作,也特意发布声明再次撇清关系,足见事件的舆论风险之高。
据多家财经媒体估算,此次风波导致全智贤至少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代言价值。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她还以短发造型转型复出,密集现身巴黎时装周、瑞士钟表展及中国北京、澳门的品牌活动,片酬飙升至单集2亿韩元,商业价值处于巅峰期。
如今,曾经抢着合作的品牌纷纷与其切割,足以证明,在中国市场,“尊重”是所有商业合作的前提,任何触及底线的行为,都会遭到市场的严厉反噬。
从剧集爆火到口碑翻车,从顶奢代言拿到手软到被品牌连夜切割,全智贤事件看似是一场艺人的“公关危机”,实则是中国市场对“跨国艺人生存规则”的一次明确重申。
跨国艺人的生存红线,从来都是“尊重”二字,全智贤与剧组的沉默,本质上是对中国文化与观众情感的漠视,而这种漠视终究要付出代价。
品牌方的迅速切割也传递出清晰信号,那就是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入地”,而是拥有明确价值底线的“价值主导者”
来源:玉沙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