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以用作品圈粉,但如果作品里夹带不尊重,那就等于亲手推开观众。
最近娱乐圈的风口浪尖,
本来是全智贤在《暴风圈》里的一句台词,
把大家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了。
结果没想到,林允儿也“中招”了。
事情是这样的:
官媒前排点名批评韩剧夹带私货,
除了《暴风圈》,还提到了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主厨》。
可惜大多数人光顾着围攻全智贤,对林允儿这边关注还不够。
于是网友们说:“以后不要来中国捞金了。”
一、林允儿的“巧合操作”
先说证据链。
《暴君的主厨》刚播出时,
林允儿本人非常卖力,社交媒体连发剧照。
就在官媒前脚点名批评,
这部剧存在篡改历史、抹黑中国文化的问题时,
林允儿后脚就更新动态。
内容很简单:
几张剧照,配文是“我很喜欢”,
还点名了自己在剧里的角色名字。
这是不是“巧合”?
有人说可能是早就排好的宣传计划,自动发出;
但更多网友觉得,
这种“撞车”偏偏发生在最敏感的时候,就不太单纯了。
你明知道舆论点火了,还选择发剧照喊喜欢,这就是态度。
二、剧里的“文化偷窃”细节
林允儿演的《暴君的主厨》,
表面上是讲厨艺的故事,实际上问题不少。
道具里出现的“待令熟手”,这是明明白白的中文。
朝鲜宫廷厨师道具上刻汉字,这种设定合理吗?
剧里反复出现中国结饰品,本来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结果堂而皇之摆在朝鲜场景里。
美食桥段更是雷点。
剧里设定明朝厨师多次被林允儿饰演的女厨师吊打,
不仅技不如人,还被拍成笨拙小丑的形象。
这就不是“合理艺术创作”的问题,而是有意无意在踩中国。
你可以说这是创作自由,
但在涉及历史与文化的题材上,夹带私货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韩娱的惯性问题
其实,全智贤和林允儿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来,韩剧里夹带文化私货的现象越来越频繁。
不是偷中国元素,就是篡改历史背景。
最典型的就是:
一边大量使用中国文化元素(文字、饰品、服饰、美食),
来增加剧的东方质感;
一边把中国相关的角色设定成弱化、笨拙甚至负面的形象,
衬托韩国角色的聪明与优越。
这种“又想借,又想踩”的操作,
不仅是文化输出,更有点文化入侵的意味。
而林允儿、全智贤作为主演,
愿不愿意接戏、是否看过剧本,这些都值得追问。
毕竟,她们不是无名小卒,完全可以决定要不要参演。
四、林允儿的态度,比全智贤更“明显”
全智贤面对争议,选择沉默,不回应、不道歉,
反倒是各大代言纷纷下架。
林允儿的态度则更直接:
继续发剧照,继续宣传,丝毫没有收敛。
这就让人很难接受了。
你要说全智贤是“避而不谈”,
林允儿更像是“正面顶上去”。
而且更讽刺的是,林允儿马上还要来中国开见面会,
宣传海报上用的就是《暴君的主厨》剧照。
你说这算不算“挑衅”?
五、网友的质疑:吃红利又翻脸
很多网友的愤怒点就在于:林允儿在中国捞金多年,
代言、综艺、见面会没少来,
还经常展示“会说中文”“喜欢中国粉丝”的人设。
结果到关键时刻,面对剧集争议,不仅不避嫌,还加码宣传。
这就是赤裸裸的:吃红利的时候笑脸相迎,
真正涉及立场的时候掉头就走。
这种“双面操作”,让不少粉丝寒心。
人民文娱的点评已经说得很明白:
违背真实的创作,即便噱头再大、投资再多,也掩盖不了动机。
没有尊重的演绎,再高人气、再好人设,也终究会毁于一旦。
其实不仅是给林允儿,也是给整个韩娱产业敲响了警钟。
六、我的看法
说白了,林允儿的回应方式,比全智贤还要让人失望。
一个艺人接戏,或许有市场、资本、公司安排的压力,
但当你在争议点上发出“喜欢”的信号,就是摆明了和舆论对着干。
我觉得这件事,至少说明两点:
第一,韩娱圈已经习惯了这种夹带私货的套路,
不是无心犯错,而是有意为之。
第二,个别明星在中韩市场之间“投机取巧”,
既想在中国捞金,又不愿承担基本的尊重。
对于观众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脚投票。
不买票,不买代言,不去见面会。
不要觉得自己一个人的选择没用,市场是由每一个“个人”组成的。
这不是抵制娱乐八卦明星,而是抵制背后的文化操弄。
七、结尾
林允儿和全智贤,一个沉默,一个“顶上”。
但结果大概率一样:在中国的商业版图,将逐渐缩小。
毕竟,观众的记忆比资本更长久。
你可以用作品圈粉,但如果作品里夹带不尊重,那就等于亲手推开观众。
说到底,尊重是一切文化交流的底线。
谁越线,谁就得付出代价。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