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汹涌的民意扑向全智贤时,那些曾将她奉为座上宾的奢侈品牌,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别的“切割”大戏。
韩国巨星全智贤,因新剧《暴风圈》涉嫌“辱华”,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
面对汹涌民意和天价代言的集体“切割”,她却选择傲慢沉默,拒不道歉。
三大国际品牌闻风而动,紧急切割止损,但损失已注定惨重。
在资本的世界里,反应速度和求生欲永远是成正比的。
当汹涌的民意扑向全智贤时,那些曾将她奉为座上宾的奢侈品牌,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别的“切割”大戏。
动作最快的是珠宝品牌伯爵。他们与全智贤的全球品牌大使合约,满打满算才签了半年。
但面对危机,伯爵没有丝毫犹豫,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按下了“删除键”,官网首页、广告大片、宣传海报……所有与全智贤相关的物料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快得像一道闪电。
护肤品牌海蓝之谜则显得有些迟疑和观望。9月20日,他们先是悄悄地删除了中国区的宣传内容,试图用这种方式在国内市场灭火。
但网友们很快发现,其海外社交媒体上,全智贤的广告依然挂着。
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愤怒的评论迅速淹没了他们的海外账号。
压力之下,仅仅过了一天,9月21日,海蓝之谜被迫进行了二次清理,将海外的宣传物料也一并抹去。
最后一个行动的是路易威登(LV)。作为全智贤的全球形象代言人,他们的合作关系更深,决策自然也更慢。
但到了9月21日,LV也顶不住了,默默删除了相关的宣传广告。
这些品牌的选择题其实一点也不难,一边是“可以被替代”的代言人,另一边是“绝不能失去”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当中国网友们涌入品牌评论区,用密集的留言施压时,这种消费者的力量就直接转化为了品牌的商业决策。
业内估计,全智贤这次因代言丢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一亿人民币。
抛开情绪,我们回到风暴的源头——《暴风圈》这部剧本身。
它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问题并非出在一个点上,而是一次从听觉到视觉的全方位冒犯。
首先是台词,剧中一句“中国为什么偏好战争?”的台词,毫无根据、充满挑衅性,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叙事。
接着是视觉上的歪曲,剧情需要一个中国城市大连的场景,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脏乱差的棚户区。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有消息指出,剧组根本没去大连,而是在香港的一些落后区域取景,然后“移花接木”地安上了大连的名字。
这种刻意的丑化,用心可见一斑。
最让人愤怒的,可能还是道具上的“夹带私货”。
一块印有五角星的红色布料,竟然被堂而皇之地当作地毯,任由演员在上面踩来踩去。
这种对一个国家文化符号的公然践踏,已经远远超出了“剧情需要”的范畴。
有人说,演员是无辜的,她们只是念台词的工具。这个说法在全智贤这里,显然站不住脚。
作为韩国一线女演员,全智贤拥有极高的剧本选择权和话语权,她甚至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对所有公关事务都有绝对的决策权。
说她对剧本内容毫无影响力,恐怕没人会信。
顺着责任链条往上追,编剧郑瑞景和导演金熙元难辞其咎。
尤其是编剧郑瑞景,早有利用作品输出政治偏见、扭曲历史的“前科”。而导演在拍摄和道具选择上的“巧思”,则更像是故意为之。
而最终的推手,则是出品方迪士尼。作为全球性的娱乐巨头,他们在内容审核和风险管控上的失职与纵容,让这样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得以问世,并且在事后选择沉默,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曾几何时,凭借《我的野蛮女友》和《来自星星的你》,全智贤在中国积累了现象级的人气,“千颂伊”的滤镜让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女神。
粉丝们爱她的美貌,也爱她角色里那种率真与霸气。
然而,滤镜终究是滤镜。
早在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她与李冰冰同台宣传《雪花秘扇》时,就被指态度傲慢,全程对身边的中国演员爱搭不理。
这次危机爆发后,其经纪公司的回应轻描淡写,只说“剧情为虚构,无影射”,而全智贤本人则选择了彻底的沉默,拒不道歉。
更有趣的是,有韩媒报道,全智贤此次高调复出,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为了替丈夫崔俊赫偿还一笔高达150亿韩元(约合7600万人民币)的投资亏损。
她出演《暴风圈》,每集的片酬大约是4亿韩元(约203万人民币),一部剧拍下来收入可观。
但她真正的目标,或许是想借着新剧的热度,在中国市场快速“回血”,毕竟这里的代言费才是大头。
可惜,她严重误判了形势。为了剧集的片酬,她接下了一个充满风险的剧本,结果却导致了过亿的代言全部丢失。
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一笔血亏。
她押注中国市场,却用一种最不尊重市场的方式入场,最终满盘皆输。
全智贤的翻车,在韩国娱乐圈早已司空见惯。
从早年的张娜拉,到后来的主持人刘在石、歌手黄致列等人,类似“吃饭砸锅”的事件时有发生。
可见部分韩国娱乐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心态,既想依赖这里的庞大购买力,又在骨子里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轻视。
商业的归商业,这个逻辑没错,但任何商业行为,都不能脱离对当地市场文化和消费者情感的基本尊重。
正如官媒人民文娱在9月21日的发文中所批评的,这种“夹带私货”的行为,最终伤害的是观众的感情。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市场规律的无情反噬。
文化的交流,本应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之上。任何一方的傲慢与偏见,最终都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
信息来源:
来源:客观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