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网友们在淘宝伯爵官方旗舰店看到全智贤的宣传海报被悄然撤下时,一场由一部韩剧引发的舆论风暴,已然让这位曾红遍中国的韩国女星,在中国市场的商业版图碎了一地。
当网友们在淘宝伯爵官方旗舰店看到全智贤的宣传海报被悄然撤下时,一场由一部韩剧引发的舆论风暴,已然让这位曾红遍中国的韩国女星,在中国市场的商业版图碎了一地。
一部剧引发的信任崩塌
2025年9月开播的韩剧《暴风圈》,本是全智贤复出后的重磅作品,却因一连串“暗戳戳”的辱华情节,成了点燃舆论的导火索。开播没几天,其豆瓣评分就从7.1分暴跌至4.2分,58.8%的观众给出了一星,这样的分数跳水,在韩剧史上都极为罕见。
让中国观众怒火中烧的,是剧里对中国的恶意抹黑。大连作为一座时尚干净的旅游城市,在剧中被拍成了又脏又乱的棚户区;台词里公然宣称“中国是好战国家”;甚至连道具都充满挑衅。铺设的地毯是红色带五角星的样式,这种对中国符号的践踏,简直把敌意写在了明处。
更讽刺的是,全智贤不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她是凭借《来自星星的你》《蓝色大海的传说》在中国积累了超高人气的“韩剧女王”,靠着中国市场的青睐,拿下了海蓝之谜、伯爵、科沃斯等多个高奢和国民品牌代言,赚得盆满钵满。可如今,她主演的剧却用这种方式“回馈”中国观众,难怪网友会怒斥其“端起中国市场的碗,却砸了中国文化的锅”。
品牌切割:市场利益下的“及时止损”
舆论发酵后,品牌方的反应堪称“光速”。海蓝之谜在微博上搜索全智贤,直接显示“没有找到相关博文”,国内平台的代言物料被尽数删除,只剩海外宣传还在;伯爵淘宝官方旗舰店紧急撤下全智贤的所有海报,首页再也见不到她的名字;科沃斯则赶忙发声明,强调“和全智贤的合作在2025年初就结束了”,急于和她撇清关系。
品牌们的动作,本质是对中国市场的“投名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更是众多品牌的“业绩基本盘”。一旦代言人触碰了文化底线,引发消费者抵制,品牌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海蓝之谜、伯爵这些高奢品牌,显然深谙此道,所以才会在舆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切割,试图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网友抵制:民族情感不容亵渎
打开社交平台,关于全智贤的评论区早已被愤怒的声音淹没。封杀它,赚着我们的钱,来侮辱我们!中国境内彻底封杀,限韩令必须锁死,永久执行……这些带着强烈情绪的表达,背后是中国观众对民族尊严被冒犯的零容忍。
有人或许会说,一部剧而已,何必上纲上线,但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递的价值观和对他国的描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认知。《暴风圈》里的抹黑和污蔑,不是简单的“剧情虚构”,而是对一个国家形象的恶意塑造,这种伤害是切实存在的。
全智贤团队后来发声明称“剧情虚构无映射”,却从头到尾没提“道歉”二字,这种敷衍的态度,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对比之下,那些真正尊重中国文化的外籍艺人,哪怕只是无心之失,都会第一时间真诚道歉,因为他们明白,尊重是在华发展的前提。
行业警示:文化敏感是必修课
全智贤的“塌房”,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外籍艺人来说,中国市场或许充满机遇,但前提是必须守住文化尊重的底线。全智贤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以她的咖位,完全可以对剧本提出修改意见,甚至拒绝出演,但她没有这么做,最终落得商业价值一夜崩塌的下场,只能说是自食恶果。
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文化敏感度更是必修课。艺术创作可以有想象,但不能以冒犯他国文化、伤害他国人民情感为代价。《暴风圈》的编剧和导演,把自己的偏见和恶意包装成“剧情需要”,最终不仅毁了作品,也坑了演员。
而对于品牌方,这次事件也该让他们重新审视代言人选择的标准。除了流量和知名度,艺人的价值观、文化素养同样重要。毕竟,一旦代言人“翻车”,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可能毁于一旦,这种风险,任何品牌都承受不起。
全智贤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化尊重的重量,也照出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尊严面前,任何试探和冒犯,最终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不仅是给全智贤的教训,更是给所有在华发展的外籍艺人和品牌的警示:唯有尊重,才能长久。
来源:人间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