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影坛“女神”全智贤携手姜栋元主演的SBS新剧《暴风圈》,原本被寄予厚望为2024年度悬疑巨制,却在开播后迅速卷入一场跨越文化的舆论风暴。该剧因多处情节设定涉嫌“辱华”,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强烈抵制,从五角星红毯到“大连城中村”的取景争议,一时间将韩流文化与中
韩国影坛“女神”全智贤携手姜栋元主演的SBS新剧《暴风圈》,原本被寄予厚望为2024年度悬疑巨制,却在开播后迅速卷入一场跨越文化的舆论风暴。该剧因多处情节设定涉嫌“辱华”,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强烈抵制,从五角星红毯到“大连城中村”的取景争议,一时间将韩流文化与中国民族情感推至对峙前沿。
事件的导火索并非简单的误读,而是多重符号叠加后的集体情绪爆发。剧中一段反派角色踩踏带有黄色五角星图案的红色地毯的画面,被中国观众迅速解读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不敬。尽管制作方辩称“仅为戏剧象征,无政治指向”,但问题恰恰在于——当视觉符号高度契合现实国家象征时,其“无意冒犯”的解释便显得苍白无力。更值得深思的是,编剧并未虚构一个架空政权或陌生国度,而是明确标注“大连”字样,并以破败棚户区影像呈现这座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的真实面貌。事实上,经网友实地比对,该场景拍摄于韩国某废弃工业区,并非大连实景。这种“指鹿为马”的地理错置,暴露了创作者对中国空间认知的懒惰甚至偏见。
尤为刺耳的是剧中一句台词:“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此言一出,不仅违背基本历史常识,更折射出某种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叙事惯性——将中国塑造为不可预测、充满扩张野心的“他者”。此类设定在韩剧中并非孤例,但从《太阳的后裔》到《王国》,韩国影视常以自我美化的方式建构国际形象,而对他国尤其是邻国,则倾向于简化、刻板化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议背后是更为深层的文化权力博弈。中国观众的愤怒,表面看是对一部剧的抵制,实则是长期积压的文化反制情绪的集中释放。多年来,韩国在影视、音乐乃至历史叙述中频繁出现“文化挪用”“历史虚无”等争议行为,而中国市场曾长期单向开放,形成一种不对等的文化输入格局。如今,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崛起与民众文化自觉增强,这种“只许韩讽我,不许我反驳”的潜规则正在被打破。
全智贤是否“塌房”?或许言之尚早。她在《来自星星的你》中塑造的经典形象仍具滤镜效应,但此次事件无疑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公众形象蒙上阴影。更重要的是,《暴风圈》的遭遇应成为整个韩娱产业的警钟:全球化时代的影视创作,不能再以“艺术自由”为名肆意践踏邻国尊严。真正的文化输出,建立在尊重与理解之上,而非傲慢的想象与偏见的投射。
可以预见,未来跨国影视剧的审查将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会深入价值观与地缘敏感性的交叉地带。对于所有意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作品而言,学会“换位思考”,或许是比剧本打磨更紧迫的功课。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