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由韩国知名演员全智贤出演的新剧《暴风圈》在播出后引发巨大争议。原因无他,这部剧在剧情、台词、场景设计中多次出现对中国的丑化、污名化甚至赤裸裸的侮辱情节。从“为什么中国会偏向选择战争”这样带有强烈歧视意味的台词,到在会议场景中出现带有五角星的红色地毯(象征
近期,由韩国知名演员全智贤出演的新剧《暴风圈》在播出后引发巨大争议。原因无他,这部剧在剧情、台词、场景设计中多次出现对中国的丑化、污名化甚至赤裸裸的侮辱情节。从“为什么中国会偏向选择战争”这样带有强烈歧视意味的台词,到在会议场景中出现带有五角星的红色地毯(象征中国国旗的元素被踩在脚下),再到把中国大连这座现代化海滨城市硬生生拍成脏乱差的棚户区,这些细节都让人愤慨。
更可气的是,该剧在香港棚户区取景,却硬生生标注为2025年的“中国大连”。字幕里随处可见繁体字,场景却是破旧狭窄的棚户区,仿佛刻意在向外国观众暗示:中国的城市就是这样落后、脏乱。要知道,大连不仅是中国东北重要的港口城市,更是以干净、现代和开放闻名的城市。这样的伪造与抹黑,已经不是艺术夸张,而是赤裸裸的恶意丑化。
这并非个例。多年来,韩国影视作品中暗戳戳的辱华元素屡见不鲜。借助“虚构”的壳,他们往往把中国塑造成危胁、混乱、落后的一方。与此同时,韩国娱乐产业一边拼命向中国市场伸手赚钱,一边在作品里贬损中国形象。全智贤等韩国明星多次来华商演、代言、捞金,却在剧中堂而皇之地说“中国偏向战争”,这种双面行为,实在令人齿冷。
韩国影视剧组的不良行径不止于“辱华”。在中国取景的剧组中,偷工减料、违规拍摄、随意篡改中国地名与文化符号的情况早有先例。有些剧组甚至把在中国的棚户拍摄场景包装成所谓的“未来中国”,以满足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偏见想象。这种“赚着中国的钱,丑化中国的形象”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文化盗窃与精神侵害。
这里必须强调,文化产品不是纯粹的商业娱乐,它承载的是国家形象与文化叙事权。在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作品比枪炮更能影响舆论战和价值观。当韩国剧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国描绘成好战、落后、贫困的国家,它所伤害的不是某一个观众的情感,而是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长此以往,这种误导会让外国观众误以为“现实中的中国就是如此”,进而形成偏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艺术自由问题,而是文化对抗与价值观博弈。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必须有所回应。限韩令在此前几年已经发挥过作用,但如今看来,必须进一步升级与锁死。我们需要明确:对屡次出现辱华、丑化中国情节的韩国影视作品,坚决不予引进、不予播出;对有前科的韩国制作团队,严格审查其在中国的拍摄许可;对明星艺人一边赚取中国市场巨额代言费、一边在作品中配合辱华叙事的现象,必要时应限制其在华商业活动。
同时,影视基地如横店等地也要提高警惕。不能为了短期的租赁收益而放任韩国剧组进驻取景。要知道,他们很可能拍完后就把这里的镜头包装成“落后的中国”,再投放给全球观众。这不仅是对城市形象的损害,更是对整个国家的抹黑。横店方面乃至各地文化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要求外籍剧组提交剧本大纲、明确拍摄意图,并签署尊重中国文化与法律的协议。否则,就该一律拒绝。
韩国剧组的“小偷行径”不仅仅在文化层面——他们窃取的不只是影像素材,更是对中国现实的解释权。他们利用影视作品的传播力,偷换中国的真实形象,用虚假的镜头制造偏见,用“棚户”取代现代都市,用“好战”取代和平崛起。这比实物盗窃更恶劣,因为它影响的是几代人对中国的认知。
我们必须警惕。今天是大连,明天可能是上海、北京,甚至是整个中国。他们完全可能继续以同样的套路,把中国的城市丑化成落后的街区,把中国人描绘成好战、无理的形象。面对这种文化战,我们绝不能天真。
因此,限韩令必须锁死。这不仅是对韩国某些剧组不尊重的回应,更是对中国文化尊严的捍卫。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捞金”,更不是可以随意丑化的舞台。如果他们想继续与中国市场合作,就必须学会尊重。如果他们屡教不改,那就必须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在今天的全球舆论环境下,文化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侮辱、丑化中国的行为,都不能被轻易放过。我们需要用制度、用法律、用市场手段,把“辱华”行为挡在国门之外,让他们明白:赚中国的钱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中国。
来源:远远不是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