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One Direction 团内,也遭遇了不少种族歧视行为。在One Direction时期,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南亚裔成员,他被媒体和部分公众贴上“异类”标签,强化了种族刻板印象。
前英国男团 One Direction 成员 Zayn Malik 近日开启了新的事业,在 Twitch 平台直播当主播,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他的直播内容不仅聚焦于未来的巡演和新专辑计划,还坦率地回顾了自己在英国的成长经历以及在 One Direction 时期的复杂遭遇,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最近发布的新歌《Fuchsia Sea》通过 Instagram 限时动态搭配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Cause I worked hard in a white band and they still laughed at the Asian.”(因为我在一支白人乐团拼命努力,他们却仍嘲笑我是个亚洲人。)此言被广泛解读为暗指他在 One Direction 时期可能遭遇的种族歧视。作为乐团中唯一拥有南亚血统(父亲为巴基斯坦裔)的成员,Zayn 以其独特的嗓音和风格深受喜爱,但这段文字暗示他在团队中可能经历了不公待遇,引发了粉丝和媒体的热议。
One Direction 在 2010 年至 2015 年间席卷全球,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男团之一。Zayn 于 2015 年宣布退出,理由是希望追求更个人化的音乐风格,并坦言团队生活带来的压力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如今,这段文字让人们重新审视他在乐团时期的经历,猜测他是否因种族身份承受了额外的压力。
Zayn 在直播和过往采访中多次提到,作为巴基斯坦裔英国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因肤色和文化背景饱受歧视。在英国布拉德福德长大的他,曾在学校因种族问题频繁卷入争斗。他曾表示:“九成的争斗都与种族有关,我总是被挑衅,甚至被全班、全校的白人男生针对。”这种经历让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感受到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排斥。
在 One Direction 时期,Zayn 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南亚裔成员,被媒体和部分公众贴上“异类”标签,强化了种族刻板印象。管理团队有意将他塑造成“神秘坏男孩”形象,这种人设部分源于他的南亚裔外貌和文化背景,被媒体描述为“异域”或“危险”。这种刻板印象加剧了种族化的“他者”标签,使他在公众眼中被区别对待。例如,他曾提到,团队中的白人成员在宿醉或疲惫时被粉丝轻描淡写为“无害”,而他却常被恶意攻击为“无家可归的瘾君子”,反映了潜意识的种族偏见。
Zayn 在 2015 年退出后,部分媒体和公众对其决定冷嘲热讽,将他描述为“不合群”或“叛逆”,而忽略了他可能面临的内部压力。
事实上,Zayn 的经历并非孤例。音乐行业长期以来被批评存在系统性种族偏见,非白人艺人常面临刻板印象和不平等的职业机会。例如,英国歌手 M.I.A.(斯里兰卡裔)和美国歌手 The Weeknd(埃塞俄比亚裔)都曾公开讨论过类似的经历。研究显示,音乐行业的决策层以白人为主,少数族裔艺人往往被要求迎合主流审美或被边缘化。
来源:下水道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