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网友说:最应该申遗的是韩剧和整容!

棒子影视 韩国综艺 2025-05-27 23:41 9

摘要:韩国近期将黄豆酱和酱油的制作工艺成功申遗,引发了广泛争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12月的决议,韩国“腌制酱料文化”因其独特的家庭协作形式和自然融合的仪式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方宣称其制酱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纪三国时期,并在朝鲜王朝形成宫廷管理体

韩国近期将黄豆酱和酱油的制作工艺成功申遗,引发了广泛争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12月的决议,韩国“腌制酱料文化”因其独特的家庭协作形式和自然融合的仪式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方宣称其制酱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纪三国时期,并在朝鲜王朝形成宫廷管理体系。

中国的制酱文化可追溯至周代(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的“醢”(肉酱),《周礼》《齐民要术》等古籍详细记载了豆酱制作技术。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豆酱实物,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比韩国现存最早文献记载早约千年。北魏农书《齐民要术》还记录了“豆酱清”,即酱油雏形,唐代鉴真东渡将技术传入日本,宋朝苏东坡、清代袁枚均有酱油相关记载。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酱的国家或地区,其制酱技术历史悠久,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和完善。

韩国申遗强调“本土化实践”,如“千日盐”发酵工艺和家庭制酱的仪式感,但中国网友认为其技术根源来自中国(如唐朝传入的制酱法),且韩国使用的汉字文献记载难以自证独创性。例如,《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制酱技术比韩国的文献早千年,且中国出土的豆酱实物也早于韩国的文献记载。因此,韩国的申遗行为被部分人视为对中国文化的“抢注”或“挪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允许不同国家申报同源文化的不同形态,导致韩国多次以“本土化变体”申遗成功。部分中国学者批评该机制存在漏洞,认为国际评审缺乏文化源流考证。例如,韩国的制酱文化与中国的制酱技术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技术基础仍与中国密切相关。因此,韩国的申遗行为是否真正体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仍存在争议。

中国目前拥有42项人类非遗(韩国23项),但传统酿造类尚未系统申报。专家建议整合酱油、豆酱、醋等技艺,以“中国酿造酱文化”体系申报非遗,突出其历史纵深与地域多样性。例如,安徽怀宁千年黄豆酱工艺、佛山海天酱油现代创新技术等均具备申报潜力。这表明,中国在传统酿造技艺的保护和申遗方面仍有较大空间,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申报策略。

韩国通过非遗标签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泡菜产业年产值超10亿美元。中国酱油年产量超800万吨(占全球50%),但国际品牌认知度不足。舆论呼吁企业强化文化营销,如利用非遗标签拓展海外市场。这表明,非遗不仅是文化象征,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韩国的申遗成功可能为其酱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优势,而中国则需加强文化品牌的建设,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韩国计划2026年申遗造纸术,此前已成功申报端午祭、暖炕等文化项目。中国需加快申遗进程,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并通过国际学术合作厘清文化传播脉络。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如湖南推出的《中华文化常识》等普及读物,已被视为应对文化挪用的有效手段。这表明,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学术研究和公众参与,以应对类似韩国的申遗行为。

韩国的制酱文化成功申遗,不仅反映了其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文化归属和知识产权的讨论。例如,韩国的制酱文化与中国的制酱技术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技术基础仍与中国密切相关。因此,韩国的申遗行为是否真正体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仍存在争议。此外,韩国的申遗行为也引发了中国网友的强烈反应,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抢注”或“挪用”。

韩国的制酱文化成功申遗,引发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一方面,韩国的申遗行为体现了其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中国则认为其技术根源来自中国,且申遗机制存在漏洞。未来,中国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并在文化话语权的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来源:凯德印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