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童事件后,粉丝的矛盾开始了……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4-04 20:25 2

摘要:起因是韩国男子组合「门童」泰国曼谷的演唱会因地震取消,部分抵达曼谷参加该演唱会的中国粉丝被迫滞留当地。

缅甸地震,还牵起一场关于「粉丝」的深度思考。

起因是韩国男子组合「门童」泰国曼谷的演唱会因地震取消,部分抵达曼谷参加该演唱会的中国粉丝被迫滞留当地。

问题就发生在主办方的「左右摇摆」,公告先发布又删除,最后组合成员全部乘机回韩国后才重新发布正式公告。

公告反复让部分粉丝认为活动恢复而选择滞留,这不仅伤害粉丝情感,也容易导致危险发生。

反而最后是中国粉丝站、粉丝抱团自救完成了该由主办方做到的应急处理,「门童脱粉」等相关话题也随之登上热搜。

同好自救的人间温情下,还有粉丝文化崩离的声音,只是这次矛盾点不止外界的不理解,还有门童粉丝间的内讧;

部分门童粉丝认为脱粉批评小题大做,作为粉丝应做到体谅而不是「抹黑」。

事件的舆论浪花不大,却意外抖出粉丝最不想讨论的事实:因偶像的成功而形成的身份认同,在面对偶像方施加的不合理压迫时,身份与自我间的矛盾。

究竟是「我」重要,还是「粉丝」的身份重要?

粉丝

粉丝文化大多是由「身份」而催生的。

不管是构建的社群氛围,还是参与偶像的商业活动,都是将「我」关联偶像,以偶像的成功内化成自我价值。

同时这种不断行动的过程,也在反复重塑自我,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当然,成为粉丝的初衷可能并不相同:可能是原子化社会的孤独感,才艺吸引、经历波及,甚至仅仅是心血来潮...

但当获得「粉丝」身份时,整个文化就会影响你无限趋同:以偶像利益为优先、高度聚焦偶像变化、保持应对冲突的灵活性等等。

具备统一性成为了区别「核心粉丝」和「普通粉丝」的身份识别,抹去松散个体概念,逐渐变成相似的工蜂。

如果有关注近期内娱的粉丝事件,这公式你一定熟悉:组织性的情绪输出,以换取明星的名声胜利。

虽然很多人看衰粉丝文化,但我更认为「一体两面」的形容更为合适;

他们既可能陷进虚无主义逃避人生,也可能是通过身份形成追寻到自我价值;

他们可能成为消费主义下的工具化,也有可能是抱团完成影响力扩张。

但不可否认,大多数群体狂热在面对偶像崩塌都会产生不适。

自我

粉丝的定语并不是失去自我。

成为粉丝,恰恰是自我探索的一种尝试,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是人生定义的答案。

但成为粉丝,不应该失去自我。

门童事件它本质是场角度问题:同为粉丝意见分化,是身处的角度不同导致的无法共情。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粉丝氛围营造的感情趋同,价值趋同就已经破碎了。

资本保护公司财产,优先男团跑路确实不违法,但对于身处当地的粉丝来说,这无疑令人寒心。

现在很多明星公关都将「捂嘴」当成路径依赖的,但对于本是受众的粉丝采取公关多少有些黑色幽默了。

不仅无法平息声浪,反而毁掉粉丝间的体面和光彩。

更别提其中还有些渲染:「利益受损时,也要偏袒偶像」的想法,称为魔怔也不为过。

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仅靠他人肯定或寄托他人成功是极具危险的,一荣俱荣就像大饼,一损俱损又尽显无情。

人生无法预设,当粉丝行径令自己感到不适时,深思比盲从更接近答案。

来源:风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