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把这两年的餐饮市场当成一条赛道,那最扎心的一幕不是新品牌冲上热搜,而是曾经排队三小时、今天人去楼空。
如果把这两年的餐饮市场当成一条赛道,那最扎心的一幕不是新品牌冲上热搜,而是曾经排队三小时、今天人去楼空。
很多人没想到,最先被潮水吞没的不是小众品牌,而是当年靠韩流风口火遍全国的韩式烤肉。
曾经,韩式烤肉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新店一开就排队,打卡笔记铺满小红书,音乐声一响大家仿佛走进了韩剧现场。
一些品牌甚至能靠一块霓虹灯、一个铁桶、一首韩团歌曲撑起一整年的营业额。
当时谁敢质疑韩式烤肉的未来,都会显得“外行”,但现在,现实给了这个赛道当头一棒。
深圳火遍全城的街边铁桶,闭店13家,不留一个遗迹。
姜虎东白丁,背景够大、声量够高,门店也从百家跌到不到20家。
韩罗苑、汉阳馆、新石器、汉拿山这些在中国活了十几二十年的老牌子,正在悄无声息退出舞台。
曾经顶流集体掉队,餐饮圈的人看到的不是偶然变故,而是时代报复。
韩式烤肉红了十几年,终于迎来了最残酷的阶段:靠风口起家,也会被风口反噬。
01真正击倒韩式烤肉的,不是对手,而是消费者变了。
韩式烤肉当年爆火不是因为味道碾压别人,而是吃的是氛围感。
铁桶桌子、霓虹灯背景、韩剧配乐、店员韩语问候,只要把场景搭对了,客流就有了。
大家愿意排队,是因为能“体验韩剧”而不是因为非吃不可。
然而消费市场这几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人均收入增长放缓、生活压力加大、开支变得更精打细算,大家去餐厅时不再只买情绪,而是先算账本。
同样100元一顿,中式烤肉肉量更多;同样吃烤肉,中式口味更符合中国人的味觉记忆;同样想排队打卡,更好玩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多。
过去那套“韩剧滤镜”,对现在的消费者效力越来越弱,价格敏感度提升、消费理性回归、体验比噱头更重要。
韩式烤肉不是被抛弃,只是被时代“降级”。
当氛围感失效,它就必须证明自己凭本事也能吸引人,可惜多数品牌没有准备好。
02韩式烤肉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在走钢丝。
开一家韩式烤肉店为什么难活?不是没客流,而是利润先被“模式”吃掉了。
高租金,因为必须开在大商场;高人工,因为服务流程复杂;高食材,因为主打牛肉、腰肉、肥牛卷;高装修,因为要营造“韩式空间”。
每一项都贵,而且都不能轻易降低,否则就失去“韩式”标签。
羊毛只能出在客人身上,定价自然往上走,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定价贵 ,用户门槛高 ,复购减少 ,依赖流量,流量成本上升,更难赚钱。
一旦客流不再稳定,现金流就断,现金流断了,再强的品牌也扛不住租金和人工。
当初大家以为韩式烤肉是餐饮黄金赛道,其实它一直是一门高成本、低容错的生意。
热门的时候兴旺到飞起,不热门的时候坍塌得比谁都快。
03市场不是抛弃品类,而是抛弃“不变”。
韩式烤肉不是“不好吃”,而是“变化太慢”,菜品长期靠烤肉、拌饭、部队锅三件套,口味多年没有明显升级,同样的铁桶、同样的背景、同样的摆盘。
当中式烤肉开始玩山城风、东北风、炭炉风,当日式烤肉开始跑高端、玩仪式感,当烧烤、大排档、营地风结合露营文化再掀高潮,韩式烤肉要么很贵,要么很雷同,要么很无聊。
行业最怕的不是对手多,而是“消费者没有理由再来”。
而一些新品牌正在做老玩家不敢做的事情,用创新重新定义韩式。
自助模式,把客单压到60-70,泥炉、瓦罐、岩板烤肉,让烤肉变得更好玩。
融合口味,把韩式和中国人记忆中的风味结合;爆款单品,把烤肉延展到能吃顿有特色的饭。
消费者不是不喜欢韩式烤肉,而是不喜欢停滞不前的韩式烤肉。
04韩式烤肉的未来,不在“曾经的王者”,而在“正在转变的人”。
行业不会忘记过去辉煌的品牌,但会把未来留给真正适应市场的人。
新品牌的打法已经说得很清楚:
不是靠明星效应,而是靠单品实力
不是靠场景输出,而是靠体验沉淀
不是靠情绪营销,而是靠价值回报
不是靠溢价,而是靠物有所值
尊重消费者比怀念风口更重要,提升产品力比装修灯光更重要,把钱用在食材和体验,而不是滤镜和情怀,才更重要。
消费者变了,品牌就要变,品牌不变,消费者就不会等。
05韩式烤肉的衰落不是偶然,也不是品类没机会,而是时代提醒所有品牌:
情绪会过期,体验不会。
潮流会消退,味道不会。
流量会转移,价值不会。
餐饮行业的底层逻辑从来没变:真正留下来的,不是最潮的,也不是最响的,而是最让人愿意再来一次的。
韩式烤肉的上半场靠“韩流红利”,下半场必须靠“品牌自我进化”。
未来属于谁?
属于敢承认过去的成功有运气,但愿意把未来交给实力的人。
属于尊重消费者、愿意靠产品说话的人,属于能把一次体验变成习惯和复购的人。
当然,韩式烤肉的故事远没结束,但接下来掌权的,绝对不是“记忆里的韩式”,而是“重新发明韩式的人”。
来源:邓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