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时效催生的悲剧,孙艺珍演技爆发,《共犯》不止是犯罪片

棒子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25 10:51 1

摘要:速点 “关注” 澜史志!每日精彩不错过!既能轻松讨论分享,更能解锁满满参与感,感谢您的陪伴

文┃小夏

编辑┃叙言

孙艺珍主演的《共犯》,10个人看9个没看完?说实话我当初也是硬撑着看完前半段,没想到后面反转来得这么猛。

这部2013年的韩式悬疑片,没那么多血腥暴力的刺激场面,却靠着亲情与真相的拉扯,让我看完好久都缓不过来。

郑多恩(孙艺珍饰)和父亲郑顺满(金甲洙饰)相依为命长大。

母亲早逝的说法,是父亲从小灌输给她的。

本来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父女情深故事,直到一部电影的上映,彻底打破了平静。

这部电影改编自韩国一桩震惊全国的儿童绑架杀人案。

案件眼看就要过15年公诉时效,凶手却毫无踪迹,只留下一段被称为“恶魔低语”的电话录音。

导演特意在片尾放出录音,想借助舆论找线索。

多恩和朋友一起观影时,耳朵突然竖了起来。

那录音里的声音,怎么听都和父亲的声线一模一样。

老实讲我一开始也觉得是多恩想多了,毕竟父女俩朝夕相处,可能是声音产生了错觉。

但多恩心里的疑虑一旦种下,就再也压不住了。

她开始偷偷观察父亲,本来想找证据推翻自己的猜想,却发现父亲的行为越来越可疑。

多恩悄悄跟踪父亲,本以为会看到什么反常举动。

结果看到的,却是父亲偷偷打零工挣钱的样子。

被顾客随意羞辱,他也只是低着头不吭声,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老人,真的会是当年的杀人凶手吗?

我当时都觉得这肯定是虚惊一场,多恩大概是被电影氛围影响了。

面对多恩的质问,父亲表情真挚地否认,更让我觉得是误会。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个叫沈俊荣的人出现了。

他说自己知道郑顺满的秘密,还暗示和当年的绑架案有关。

这个线索像一颗炸弹,让多恩重新燃起调查的念头。

她的警校男友帮着查证,竟查出郑顺满30年前是有盗窃前科的混混。

更让人震惊的是,多恩的母亲根本没死,还活在世上。

一系列的真相砸下来,多恩彻底懵了。

最致命的是那张凶手留下的纸条,纸条上是小学生的笔迹,多恩看到的瞬间,世界都崩塌了。

那分明是她自己童年的笔迹,她怎么会变成“共犯”?看到这里我都跟着揪心,一边是养育自己长大的父亲,一边是越来越清晰的疑点,换谁都难以抉择。

看惯了《杀人回忆》《信号》这类警方视角的悬疑片,《共犯》的切入点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它没有聚焦警察如何追凶,反而把镜头对准了“罪犯家人”。

多恩的挣扎太真实了,她爱父亲,知道父亲为了她付出了一切。

可真相的线索不断浮现,让她不得不面对父亲可能是凶手的现实。

这种亲情与正义的拉扯,比单纯的追凶过程更有张力。

孙艺珍这次的表现真的让人惊喜,以前总觉得她是“甜美女神”,演的都是爱情片。

没想到在《共犯》里,她把多恩的怀疑、痛苦、崩溃演绎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和金甲洙的对手戏,两人一个眼神交汇,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氛围。

金甲洙更是把郑顺满这个复杂角色拿捏得死死的。

表面上是憨厚老实的父亲,可眼底偶尔闪过的慌张,又让人觉得他藏着秘密。

两人2006年在《恋爱时代》里就演过父女,这次二次合作,默契度直接拉满,看他们飙戏真的很过瘾。

不过客观说,这部电影也有短板。

悬疑氛围营造得不够,前面铺垫太长,节奏有点慢。

我身边有朋友看到一半就弃剧了,说没耐心等反转。

但后面十几分钟的剧情狂飙,又把前面的铺垫都圆了回来,算是瑕不掩瑜。

《共犯》最让人后劲十足的,不是反转的剧情,而是背后的现实意义。

影片里提到的15年公诉时效,在韩国曾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当年很多悬案因为时效到期,凶手逍遥法外,受害者家属只能承受永久的痛苦。

就像现实中的“李亨浩绑架案”“青蛙少年失踪案”,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抓到凶手,最后过了公诉时效。

影片片尾放录音找线索的设定,也借鉴了现实中警方借助舆论破案的做法。

后来韩国修改了法律,2015年彻底废除了杀人罪的公诉时效,算是对这些案件的回应。

影片本质上不是一部纯粹的犯罪片,而是披着悬疑外衣的情感片。

它探讨的核心是人性,是亲情的重量。

郑顺满到底是不是凶手?多恩的笔迹为什么会出现在纸条上?这些答案我就不剧透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假如我们面临多恩的处境,会怎么做?一边是养育自己的亲人,一边是不容践踏的正义。

这个选择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共犯》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只是把这个难题抛给观众,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共犯》不算完美,但绝对值得一看。

它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烧脑的推理,却用最真实的情感和现实议题,让观众看完后陷入深思。

如果你能熬过前面的慢节奏,后面的反转和深意,一定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