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获奖影片《无可奈何》上映第三周竟然跌了42%,远超同期其他片,观众在Naver平台只给出6.21的低分,创了近三年来青龙奖最佳影片的最低评价记录。
韩国青龙奖近期风波不断,票房反常下跌、评审机制疑云引发行业震荡。
去年获奖影片《无可奈何》上映第三周竟然跌了42%,远超同期其他片,观众在Naver平台只给出6.21的低分,创了近三年来青龙奖最佳影片的最低评价记录。
这反映出公众对这个奖的信任感出现了严重危机,获奖似乎并未带来应有的口碑提升。
与此同时,韩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在12月1日正式声明,质疑青龙奖某些技术奖的评审标准。
特别指出,《混凝土乌托邦》的摄影指导曾在评委会主席所属公司任职,这种关系引发利益输送的担忧。
协会呼吁要公开评审流程,防止“熟人社会”的利益链影响公平性。
这些声音使得外界开始怀疑整个奖项的评审公正性,尤其是在技术和专业奖项上。
政府方面也开始动作了。
文化体育观光部宣布将成立特别调查组,全面审查三大电影奖的评审机制。
重点在于“评委交叉任职”问题,很多评委在不同奖项轮流做评委的习惯引发质疑。
这一措施直指当前韩国电影奖体系中的潜藏问题,反映出官民都认为,有必要彻底清理行业风气,重塑公信力。
这场争议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行业危机。
传统电影奖的权威正在被流媒体和新兴评奖方式冲击。
Netflix等平台挖走了13%的电影人才,导致院线和传统评审机制受到影响。
许多业内人士都意识到,奖项的信誉崩塌,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电影生态在流变——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角力,评选的公平性和专业性的平衡都在被重新推敲。
当前的状况让人想起韩国大钟奖去年宣布破产,青龙奖的争议加速了韩国电影产业的重组。
新一代演员也纷纷发声,呼吁彻底改革评审制度。
一些OTT平台趁机推出“无评委,观众投票”的新型奖项,试图绕开恶性循环中的“潜规则”。
总之,这次事件不再仅仅是某个奖的风波,而变成了韩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危机。
它折射出在流媒体时代,电影行业公信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政府的介入和行业内部的反弹,预示着韩国电影奖体系即将迎来深刻的变革。
这场风暴或许会成为推动行业公平、专业、透明的重要转折点。
来源:非凡叶子tgxfH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