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诞劫机!政府比恐怖分子更慌,韩国电影还原真相,谁真谁假?

棒子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21 21:05 1

摘要:但韩国导演卞成贤的《凶降喜讯》却反其道而行之,将1970 年震惊亚洲的日本航空351号航班劫机事件,拍成了一部剑指当下的政治寓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0F62xL

哈喽,大家好,小莫这期就和大家聊聊影视深度解析,韩国电影《凶降喜讯》用一场荒诞劫机案撕开历史伪装。

提到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的电影,多数人会默认是还原灾难过程、缅怀遇难者的纪实作品。

但韩国导演卞成贤的《凶降喜讯》却反其道而行之,将1970 年震惊亚洲的日本航空351号航班劫机事件,拍成了一部剑指当下的政治寓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1lgtxN

影片没有渲染劫机的血腥恐怖,反而用喜剧化的笔触解构历史,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多国政府的官僚乱象与真相操纵。

这部看似讲述过去的电影,实则处处映射现实,难怪上映后引发全网对 “历史真相” 与 “权力谎言” 的热议。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3I5sHE

一场改写激进组织命运的劫机案

影片的故事根基,是1970年3月31日真实发生的“淀号劫机事件”。

据央视网等官方信源记载,当天9名年龄在17至27岁的日本赤军派成员,携带武士刀、手枪和自制炸弹,劫持了从东京飞往福冈的波音727航班。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7oewPV

这群年轻人受全球左翼运动影响,怀揣着“环太平洋革命战争”的理想,最初要求飞往古巴接受游击战训练,因燃料不足才改道朝鲜平壤。

飞机在福冈机场加油时,他们释放了23名妇孺人质,最终降落在平壤顺安机场,朝鲜方面允许劫机者滞留,而机组成员和剩余乘客随后被遣返。

这起事件成为日本赤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9BxXfk

劫机后日本警方展开严打,赤军派核心成员多数被捕或通缉,剩余力量随后分裂重组,部分成员前往黎巴嫩与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合作。

后来制造了1972年以色列卢德机场扫射案等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使日本赤军成为与意大利红色旅齐名的国际恐怖组织。

但《凶降喜讯》并未聚焦这些后续影响,反而对劫机者的“革命性”进行了刻意弱化。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BiSegY

从灾难片到政治讽刺剧的转向

卞成贤在创作中做出了极具颠覆性的处理,真实历史中穷凶极恶的武装分子,在影片里被塑造成天真鲁莽、缺乏基本常识的“闹剧制造者”。

导演刻意省略了劫机初期的紧张对峙,转而聚焦一个戴着耳塞、睡过全程劫机宣告的普通乘客,用这种荒诞的视角转移叙事焦点。

影片的核心戏剧冲突,并非劫机者与乘客的对抗,而是韩、日、美三国政府的应对乱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E5x1Mw

历史上韩国当局为解救人质,曾策划了一场堪称“世界级闹剧”的欺骗行动,将首尔金浦机场仓促伪装成平壤机场,悬挂朝鲜国旗、让士兵换上朝鲜军服,甚至让日本政府紧急提供了一张中学教科书级别的粗糙平壤地图。

这一细节被影片忠实还原,而劫机者最终因看到机场内的美国黑人士兵识破骗局,更凸显了这场政治操作的荒谬。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GKsKgh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中的“时代错乱”设计,角色们热议的日本漫画《明日之丈》,在1970年劫机发生时仍在连载,其经典结局要到1973年才问世。

这并非导演失误,而是刻意传递的信号,正如影片开场旁白警示“不要相信事件的可靠性”,这个明显的历史漏洞,是在提醒观众:眼前的“历史”只是被建构的叙事,而非真相本身。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IOtS5n

谁在书写我们眼中的“好新闻”?

影片片名《Good News》翻译过来就是《凶降喜讯》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

历史上,这场劫机事件最终以“人质获救、危机解除”的“好新闻”形式被官方报道,但那些仓促的欺骗、懦弱的推诿、无名者的牺牲,都被从官方叙事中彻底删除。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M6HYLd

卞成贤通过虚构角色徐高名中尉(原型为真实空中交通管制员蔡熙锡)和代表“国家隐形之手”的“某甲”,揭露了真相被权力篡改的全过程,那些真正化解危机的人,最终为了“国家利益”被历史抹去。

这种批判是全方位的“等效讽刺”,韩国官员的官僚主义、日本政府的消极配合、美国的强权干预,甚至意识形态对立的双方,都被导演视为同一枚“荒诞硬币”的两面。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PFdV7g

卞成贤在采访中直言,他创作的初衷并非回顾历史,而是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现实政治的荒诞已经超出想象,我想通过1970年的事件,讲述今天的故事”。

影片深刻指出,所谓“后真相时代”并非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早在1970年,国家机器就已经熟练运用“捏造新闻”“操纵叙事”的手段,让真相服从于权力利益。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sBRWgD2J

这种对冷战逻辑的解构,让影片超越了普通的历史改编,成为一部直指权力本质的当代寓言。

《凶降喜讯》最成功之处,在于用历史的“壳”装下了现实的“核”。

它没有纠结于还原劫机事件的细节真伪,而是通过解构历史叙事,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权力可以定义真相、删除异见,我们看到的“历史”和“新闻”,究竟是什么?

来源:聆听史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