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扫过的人,表情能被放大成网络的话题?孙艺珍获奖时,现场镜头停在宋慧乔脸上,就是这种奇怪的时刻。她没拿到一票,面无表情,好像大家都盯着她。
镜头扫过的人,表情能被放大成网络的话题?孙艺珍获奖时,现场镜头停在宋慧乔脸上,就是这种奇怪的时刻。她没拿到一票,面无表情,好像大家都盯着她。
宋慧乔全程0票,镜头特写下表情被议论!
韩国青龙奖的评选,有三轮投票。第一轮孙艺珍得了3票,李慧英3票,其他人分票。第二轮孙艺珍4票,李慧英4票,到第三轮,孙艺珍6票,李慧英3票,孙艺珍就这样当上影后。
这个投票过程很简单,却也没有意外。宋慧乔一直没得票,一直到最后都是0,现场就这样成了焦点,谁也没能避开这尴尬。
玄彬、孙艺珍夫妇一同获奖,这长久以来还是头一回。青龙奖没和金鸡奖一样,青龙三轮投票,谁票多谁拿奖。韩媒没有太多恭维,网络上也不怎么和气。
现场颁奖嘉宾文素利,上台前一句话让气氛很不对。“朴正民,今年入围影帝又入围男配,还和华莎跳舞,怎么就一个奖也没有?”台下的玄彬和孙艺珍特写镜头下表情各异。感觉像是在棚里点了一把火,谁都不安生。
韩网一致爆骂奖项“全是关系链!”
青龙奖被说成“老登世界”“关系奖”,差评一大片。向来不对付的韩国男女论坛,罕见地站到一队,相互认同“青龙能炒作出话题,这届太水了!”
孙艺珍获奖时,宋慧乔特写被扒,网友揣测“冷淡、尴尬、嘲笑”,每一帧都被推分析。这个争议,不管她做什么都有人说。她入围零票,红毯也没去,有人说已经猜到结局,有人解读为“根本不在意”。
和她一样没拿奖的还有李秉宪,干脆缺席颁奖。奖项不公平,被点名的人索性没到场。演艺圈恩怨没那么简单,孙艺珍和李炳宪也传出片场不合。韩国电影圈乱麻一样,奖项里外都能吵成一团。
低成本电影高票房却一个奖也没有!
《脸庞》成本2亿韩元,观影人次超过100万,提名了10项,最后零奖离场。今年票房第2名的《野党》甚至连提名都没进。票房好不好,和拿奖没什么关系,大家心怀不满。
近几年,韩国电影奖的信任危机越拉越长。大钟奖因为债务破产,青龙奖被骂公信力差。韩国电影产业受冲击,2023本土电影份额下降,韩振兴委员会都坐不住了。
流媒体冲击也大。Netflix每年能挖走13%的韩国电影人才,演员拍网剧片酬高,每集能拿10亿韩元。老的电影奖项失去吸引力,年轻人跑网剧,奖项也更浮夸。
入围就等于有关系?人气为王,市场不服!
奖项结果让人疑惑,明明票房好观众爱看,却在颁奖现场“颗粒无收”。观众觉得,是关系、是人气,和作品水准越来越远。
青龙奖和中国金鸡奖被拉在一起比。中国网友说,从提名开始就水,什么首次入围就得奖,难怪被叫青龙奖“金鸡2。0”。电影奖只管关系,大家都不服气。
而这些质疑,更像一面镜子,见证了娱乐工业的结构。
青龙奖这么多年走下来,本来就是话题。颁奖典礼热闹,台上台下都有人议论,网友盯奖项也盯人。奖项并没带来多少行业信心。
三轮投票公开,依旧有人不信服!
评委票公开,过程透明,但结局依旧争议不休。票被公开,舆论还是吵,奖项和市场脱节。大家落脚点只有一个:公信力丢了,谁都难服众。
孙艺珍和玄彬这对夫妻同时拿奖,按理该是一段佳话,却偏偏成了争议。很多人觉得,青龙奖不在乎电影本身,反而成了圈内庆典。没人在意是不是好电影,只在意是不是熟人是不是大腕。
有现场宾客明说,文素利的话像公开“鸣不平”,顶着镜头也要讲,“一个都没得是怎么回事?”韩国观众对于这类操作本就不耐烦,这次难得一致站出来,热搜上一片骂声。
宋慧乔之前上综艺自己说,看开了大家讨厌她,做演员就给他们看看。她说顺其自然,得奖不是她的也不会强求。可在这样焦灼的舆论下,她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会被说。红毯不见她人,舞台上表情被猜。
今年青龙奖落幕后,对韩国电影圈打击大。三大奖一个倒下,一个被讽,影片好也没用。观众已经不信,圈内人也没热情,演员成了话题中心,作品反倒成背景板。
韩国电影产业面临“人才流失”和“公信危机”!
曾经电影出口、获奖拿到手软的韩国本土电影,现在受流媒体、市场、舆论三重夹击。片酬倒挂、人才出走,票房起不来,奖也没什么分量。120分钟的电影难敌网剧流量,始终没有新出路。
如果电影奖成了“人情奖”,那电影产业还能撑多久?当所有人更关注奖杯属于谁,反而没人记得今年是哪部电影被市场认可。一个良性电影圈距离越来越远,谁也没什么好办法。
青龙奖今年颁奖争议,让韩国电影行业问题暴露于众。大家的关注点从好电影、好演员变成了关系链。不管是评委票公开,还是三轮投票,信任都难以重建。演员、观众、行业都在寻找新的出口。
来源:聪明的阳光aWz34HZ